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曾杰, 陈玉宝, 徐晓玉
    PDF全文 ( 370 )   可视化   收藏
    铁死亡(ferroptosis)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其特征为细胞死亡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铁离子累积和脂质过氧化。大量研究表明,该死亡方式与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缺血再灌注损伤性疾病、肾损伤及铁代谢疾病等疾病密切相关,因此进行铁死亡的机制及其调控药物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铁死亡的相关机制、诱导剂和抑制剂以及其相关疾病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研究铁死亡更深入机制以及从该机制出发研制有效的治疗药物提供参考。
  • 综述
    胡彬, 陈桂良, 王浩
    PDF全文 ( 213 )   可视化   收藏
    肺泡纤维沉积是急性肺损伤的主要特征,吸入抗凝疗法治疗急性肺损伤被认为可通过减轻气道纤维沉积和阻塞而改善肺功能,并且可提高局部生物利用度而增强药效,降低全身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肝素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抗凝药物,笔者对国内外采用雾化吸入肝素治疗烟雾吸入、严重感染以及机械通气导致的急性肺损伤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进行了系统的综述。目前的研究表明,雾化吸入肝素治疗急性肺损伤是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案。
  • 综述
    谷士杰, 姚加
    PDF全文 ( 329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通过从提高片剂的硬度;改善粉体的流动性和防止粉体吸潮结块的作用;油状药物的粉末化;将难溶性结晶药物与硅酸铝镁共同研磨,形成无定型产物,进而提高药物的溶出度;在固体分散制剂以及缓释制剂处方设计的应用等5个方面综述硅酸铝镁在药剂学应用研究的进展,并介绍硅酸铝镁理化特性和安全性评价结果。
  • 论著
  • 论著
    陈娟, 孟志霞, 邢咏梅, 郭顺星
    PDF全文 ( 216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5种兰科药用植物可培养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和分布,鉴定具有生物活性的真菌物种用于今后濒危兰科药用植物的人工栽培。方法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定殖于兰科5种药用植物(白芨、手参、金钗石斛、束花石斛、金线莲)体内可培养的内生真菌。结果 241株内生真菌分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3个纲,52个属,约100余种。10株内生真菌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除未鉴定到属水平的菌株外(19.5%),已鉴定的内生真菌中,镰孢菌属(Fusarium)(14.9%)、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12.9%)、炭角菌属(Xylaria)(5.4%)及交链孢属(Alternaria)(3.7%)真菌是分离频率较高的真菌类群。暗色有隔内生真菌(DSE)仅在采自西藏地区的手参中有分离,兰科专一性菌根真菌如胶膜菌属(Tulasnella)、蜡壳菌属(Sebacina)及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真菌在石斛,白芨及手参中有分布。结论 内生真菌的种类分布与宿主植物种类及其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该研究获得可培养的内生真菌菌株,为今后兰科药用植物的栽培和活性天然产物的分离提供宝贵的微生物资源。
  • 论著
    华愉教, 侯娅, 王胜男, 邹立思, 刘训红, 谷巍, 罗益远, 刘娟秀
    PDF全文 ( 118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生态型太子参代谢物合成积累的差异。方法 采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对野生与栽培太子参中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并找出差异成分。结果 共指认出35个化学成分;多元统计分析显示,野生与栽培太子参样品能明显分开,其中差异显著的化学成分有15个,其中丙氨酸、谷氨酸、琥珀酸、γ-氨基丁酸、乙酰乙酸、乳酸、亚油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谷氨酰胺、赖氨酸、蔗糖的相对含量在野生太子参中较高;富马酸、棉子糖、木糖的相对含量在栽培太子参中较高。结论 本实验为揭示不同生态型太子参代谢物合成积累的变化规律及其药材的品质形成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 论著
    孙思胜, 孟志霞, 张大为, 郭顺星
    PDF全文 ( 11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筛选诱导降香檀结香的活性真菌。方法 野外条件下,将25株真菌固体菌种分别接种于正常生长的6~7年生降香檀树干上,通过物理表观性状和化学质量初步分析真菌诱导降香檀形成的降香材料,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诱导形成降香材料中总黄酮的含量,采用热浸法测定降香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结果 筛选到6株可诱导降香檀形成降香的活性真菌。结论 本实验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论著
    曹利, 刘韬, 陈卓佳, 贾守薇, 黄必军, 黄红兵
    PDF全文 ( 8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丝甘蛋白聚糖(serglycin)的表达高低是否会影响乳腺癌细胞系对多柔比星的敏感性。方法 用瞬时干扰的方法敲低丝甘蛋白聚糖在MDA-MB-231中的表达水平,且用qRT-PCR,免疫荧光的方法验证敲低效率;用MTS法测定多柔比星在阴性对照(NC)组和Si-丝甘蛋白聚糖(Si-SG)组中的IC50值,以及测定在0.018 μmol·L-1多柔比星的作用下两组的增殖曲线;用克隆形成的方法观察在不同药物压力下两组克隆形成数的差异。结果 瞬时干扰的效率达到70%以上;MTS方法检测Si-SG组的IC50值以及药物压力下的增殖曲线均显著低于NC组;且在不同药物压力下的克隆形成能力也显著低于NC组。结论 在MDA-MB-231中瞬时干扰丝甘蛋白聚糖能够显著增强MDA-MB-231对多柔比星的敏感性。
  • 论著
    丁瑞文, 李志鹏, 钟敏, 吴涯雯, 柳垂亮
    PDF全文 ( 131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长时间亚麻醉浓度异氟醚暴露对新生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2,EAAT2)表达的影响。方法 出生后7 d的Wistar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n=20),异氟醚组(Iso)和对照组(Con),分别暴露于1.1%异氟醚(0.5 MAC)和30%氧气与氮气混合气体中维持6 h。在处理后12、24 h、3和7 d时,两组均分别取乳鼠新鲜脑组织(n=5),冰冻组织切片后,用GFAP抗体和EAAT2抗体进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测得额叶皮质区和海马区的星形胶质细胞GFAP、GFAP和EAAT2共染区的荧光强度。结果 相比Con组额叶皮质区,Iso组GFAP的荧光强度在处理后12、24 h显著降低(P<0.01),而处理后3、7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海马区比较,Iso组GFAP的荧光强度在处理后12、24 h、3 d相比Con组显著下降(P<0.01),处理后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o组额叶皮质区和海马区GFAP和EAAT2共染区域的荧光强度在处理后12、24 h、3和7 d均显著降低,与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1%异氟醚暴露会暂时性减少新生大鼠额叶皮质区和海马区GFAP表达,延迟星形胶质细胞的骨架发育;而对星形胶质细胞EAAT2表达抑制是持续性的,这可能是异氟醚对新生大鼠产生脑毒性的机制之一。
  • 论著
    曾明辉, 熊静悦, 朱九群, 黄娟, 何林, 谭正怀
    PDF全文 ( 12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不同用量的透皮促渗剂对塞来昔布凝胶剂皮肤渗透性的影响,为优化透皮促渗剂处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海藻酸钠为基质,采用析因设计的方法选用4种不同配方的透皮促渗剂制备凝胶剂;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以HPLC测定凝胶剂中塞来昔布在12 h内的累积渗透量(Q),并计算其稳态流量(J)和渗透系数(Kp)。结果 4个实验组中塞来昔布在12 h内的累积渗透量(Q)分别为27.93、25.12、18.79和19.35 μg·cm-2,其中促渗剂以1%月桂氮酮和1%薄荷醇配方时Q值最大,达27.93 μg·cm-2;且塞来昔布的渗透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稳态流量(J)及渗透系数(Kp)也均高于其他3个实验组。结论 以海藻酸钠为基质,月桂氮酮与薄荷醇联用对塞来昔布透皮特性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在实验配方浓度内,两者最佳配方浓度分别为1%月桂氮酮和1%薄荷醇。
  • 论著
    张惠檄, 游剑
    PDF全文 ( 257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阿司匹林为模型药物,探讨3D打印技术制备个体化需求的、可控释放的阿司匹林片剂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选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10 000 mPa·s(HPMC10000)和聚丙烯酸(PAA)作为缓释层的亲水性基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100 mPa·s(HPMC100)作为速释层黏合剂,羧甲基淀粉钠(CMS-Na)和羟甲基淀粉钠(SSG)作为速释层的崩解剂,用3D打印机打印了阿司匹林速释缓释双层片。选取100 mg·mL-1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作为速释层黏合剂,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Na)作为速释层崩解剂,HPMC100作为缓释层的骨架材料,用传统的压片机压制阿司匹林速释缓释双层片,作为对比制剂。考察2种不同生产方式生产的片剂的物理化学性质(片重差异、脆碎度、硬度和厚度)以及释放曲线。结果 2种片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均在药典规定范围内。对比2种片剂释放曲线可见,ASA-HPMC(14%,ω)打印片的释放曲线与压片双层片相似,且释放量高于压片双层片。ASA-HPMC(6%,ω)、ASA-HPMC(8%,ω)以及ASA-HPMC(10%,ω) 打印片最终释放量随着亲水性基质HPMC的增加而增高。结论 3D打印机打印的不同形状的片剂具有不同的释放曲线,其中包合打印双层片的释放量高于其他片剂。
  • 论著
    冯晓杰, 王明霞, 冯章英, 张师, 王冠琪, 杜丽英
    PDF全文 ( 17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考察不同给药途径苦参碱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2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单剂量腹腔和尾静脉注射15 mg·kg-1的苦参碱注射液。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0.033、0.083、0.167、0.333、0.5、0.75、1、2、3、4、6、8、12 h分别采集静脉血0.3~0.4 mL 。采用LC-MS/MS测定血浆样品中苦参碱的血药浓度,并计算主要的药动学参数。结果 单剂量腹腔和尾静脉注射15 mg·kg-1的苦参碱注射液后AUC0-12分别为(10 166±2 426)和(12 217±2 968) ng·mL-1·h; AUC0-∞分别为(10 230±2 432)和(12 300±3 031) ng·mL-1·h;MRT0-12分别为(1.91±0.41)和(2.14±0.54) h,MRT0-∞分别为(2.01±0.41)和(2.26±0.64) h;t1/2分别为(2.26±0.89)和(2.60±1.25) h,Vd分别为(4 998±2 010)和(6 175±2 540) mL;CL分别为(1 531±315.0)和(1 727±475.6) mL·h-1·kg-1;ρmax分别为(5 246±1 187)和(8 503±1 101) ng·mL-1。腹腔注射的生物利用度为83.21%。结论 比较腹腔和尾静脉注射2种给药途径时苦参碱的药动学参数,AUC、MRT、t1/2CL均无统计学差异,ρmaxVd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 论著
    赵敬丹, 秦峰, 杨燕, 范迪, 刘浩, 杨美成
    PDF全文 ( 8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快速高通量测定滴眼液中10个抑菌剂(氯己定、苯甲醇、三氯叔丁醇、山梨酸、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硫柳汞和苯扎氯铵)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并探索其抑菌效力。方法 色谱柱为Waters XBridge C18 (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为0.1%磷酸溶液-甲醇-四氢呋喃;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14 nm;对两种滴眼液的抑菌效力进行评价。 结果 10个抑菌剂的峰面积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为0.999 3~1.000 0),加样回收率为96.1%~101.8%。一种滴眼液抑菌效力不符合规定。结论 建立的高通量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样品基质等几乎不干扰测定,可用于滴眼液中抑菌剂的快速高通量测定。研发过程中应对抑菌剂的添加剂量进行处方筛选或进行最低抑菌效力考察代替经验值。
  • 论著
    沈丹丹, 曾杰, 王玥, 张涛
    PDF全文 ( 24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HPLC测定不同厂家盐酸氨基葡萄糖制剂的含量及有关物质,考查了3种剂型8个厂家的产品质量差异。方法 采用Phenomenex Luna NH2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磷酸盐缓冲液(称取7.0 g磷酸氢二钾溶解在适量水中,加0.5 mL氨水,加水稀释至2 000 mL,用磷酸调节pH值至7.5)-乙腈(25:75)为流动相,流速为1.5 mL·min-1,柱温为30 ℃,检测波长为195 nm。结果 盐酸氨基葡萄糖系统适用性试验符合要求,主峰与相邻杂质峰之间的分离度大于1.5。盐酸氨基葡萄糖在0.156 64~15.664 m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1.14%,RSD为1.20%(n=9)。结论 本方法可同时测定盐酸氨基葡萄糖的有关物质和含量测定,为该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论著
    赵新玥, 陈华
    PDF全文 ( 16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可用于药品检验系统开展能力验证的数据统计方法。方法 结合国内外各行业开展实验室比对或能力验证活动时数据的处理情况,对统计方法进行梳理。讨论了经典统计方法中的Grubbs检验法和Dixon检验法,稳健统计方法中的四分位法和迭代法,总结了各统计方法的使用特点。结果 每一种统计方法均有其优点和适用条件。结论 建议根据检测结果的数据特征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
  • 论著
    胡晓蕾, 詹世鹏, 王渝, 符佩姝, 李学军, 王笑梅, 唐敏
    PDF全文 ( 526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阐明临床药师参与老年综合评估中多重用药管理的重要性。方法 通过1例老年患者门诊处方多重用药评估,揭示临床药师在老年综合评估团队中作用。结果 临床药师成功参与老年综合评估团队中的多重用药方案调整。结论 老年综合评估可以优化老年患者临床治疗,而临床药师是老年综合评估团队中提供多重用药管理的重要成员,希望更多的临床药师参与此项工作,为老年患者提供优质药学服务。
  • 论著
    郭春彦, 王彦青, 张萌, 王晓玲
    PDF全文 ( 40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调查我院口服中成药的品种和使用现状,分析中成药说明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我院101种口服中成药的作用类别、剂型、基本药物、医保、非处方药品(OTC)等情况,收集说明书,对其中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证、注意事项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1种口服中成药中,44.6%为儿童专用药。按作用类别和剂型统计,以调理脾胃剂数量居多,剂型以颗粒剂数量居多。统计基本药物占19.8%、医保占70.4%、OTC占26.7%。调查说明书中儿童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证和注意事项等信息发现,药品详细标有年龄段服用剂量的占51.5%,药品未标注明确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的占59.4%,药品标示的最小服用剂量小于最小包装剂量的占14.9%。结论 中成药在儿科应用较为广泛,但仍存在药品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不全等情况,医生在开具处方中的问题主要体现为遴选药品不适宜以及联合用药不适宜,建议有关部门开展儿科用药的临床再评价工作,并完善儿科用中成药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