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于倩,曾克武,王学美
    2015, 50(19): 1655-1659.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19.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JAK-STAT信号通路,即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通路是近年来发现的,存在于多种细胞当中、受多种细胞因子介导并参与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凋亡及免疫调节等过程的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在介导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炎症反应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JAK和STAT蛋白家族成员也是炎症机制研究当中的重要靶向。在多种细胞因子调控下,JAK-STAT信号通路存在于多种神经细胞以介导疾病的发生,如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退行性病变、脑缺血、病毒感染相关性炎症等疾病,对于该通路调控下的炎症因子与炎症相关蛋白的深入研究及其与其他炎症通路间形成的交联网络的探索,在用于阐明临床上多种神经系统炎症病变的发病机制以及探寻抗炎药物的作用靶点等方面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与研究价值。
  • 综述
    孙小然,孙宏伟,孙琳
    2015, 50(19): 1660-1664.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19.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精神及神经疾病病因复杂,尽管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仍然是精神及神经疾病发病的主要机制和指导防治的主要理论基础,但这些理论已经不能充分解释抗精神病药物和抗神经病药物临床效应滞后现象。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文献,通过对褪黑素治疗精神及神经疾病的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后发现,褪黑素(melatonin, MT)与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恐怖症、等精神类疾病,以及与老年性痴呆、癫痫发作、帕金森病等神经类疾病密切相关。其在探索新型高效抗精神及神经疾病药物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 论著
  • 论著
    罗光明,董艳凯,朱玉野,朱继孝,曾金祥,王晓云,胡燕珍,罗扬婧,龚雨虹
    2015, 50(19): 1665-1669.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19.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全国不同产地的栀子种子内生真菌的情况,鉴定种子表面和内部所携带的菌种,并比较不同杀菌剂对种子的杀毒处理效果,为栀子种子播种前抑菌处理和真菌病害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平皿测定方法对全国15个产地的栀子种子进行表面和内部带菌检测,用拌种法对种子进行处理并测定6种杀菌剂对种子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 种子表面携带的主要菌群为镰刀属(Fusarius spp)、毛霉属(Mucor spp)、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根霉属(Rhizopus spp),青霉属和曲霉属为优势菌属,产地间差异不显著,但分离频率差异显著;孢子负荷量为(6.7±11.5)孢子/粒种子~(1 333.3±230.1)孢子/粒种子,产地之间差异显著。种子内部内生的真菌主要为曲霉属、青霉属、毛霉属和根霉属等,带菌差异明显,为(1.7±2.9)%~(58.3±17.6)%,不同产地之间的带菌率、真菌种类差异显著,曲霉属的分离频率最高。结论 供试的6种杀菌剂对栀子种子真菌均有一定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其中多·福和多菌灵的杀菌效果较差,福·福锌和NFDE6霜·锰锌的杀菌效果最佳,可以达到95.0%以上,建议选择其作为栀子种子药剂消毒处理实现抑制菌类的药剂。
  • 论著
    蒋丹, 吕泉, 徐凤敏, 丁健, 孙晓飞
    2015, 50(19): 1670-1672.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19.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预知子[Akebia trifoliate (Thunb) koidz]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 利用化合物的光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京尼平苷酸(1)、10-乙酰基京尼平苷酸(2)、3-氧化-6-羟基紫罗兰醇(3)、对羟基苯甲酸(4)、原儿茶酸(5)、咖啡酸(6)、酪醇(7)、棕榈酸(8)、15-二十九烷醇(9)、豆甾醇(10)、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11)、β-谷甾醇(12)、β-胡萝卜苷(13)、熊果酸(14)和齐墩果酸(15)。 结论 化合物1~7,9,14为首次从预知子中分离得到。
  • 论著
    欧贤红,邓家刚,余昕,袁叶飞
    2015, 50(19): 1673-1677.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19.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红象牙芒果核仁抗炎的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柱色谱等分离手段,根据波谱学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研究化合物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产生NO浓度的影响,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 结果 从红象牙芒果核仁的正丁醇部位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4-O-乙基没食子酸(1)、没食子酸(2)、柠檬酸(3)、五-O-没食子酰葡萄糖(4)、三-O-没食子酰葡萄糖(5)、金丝桃苷(6)、槲皮素-3-O-鼠李糖苷(7)和芒果苷(8)。化合物1、2、4~8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NO的释放具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化合物6和8抑制作用最强,IC50值分别为16.5、 19.5μmol·L-1。结论 化合物1、3~8为首次从红象牙芒果核仁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8为红象牙芒果核仁抗炎活性成分,化合物6和8的抗炎活性最强。
  • 论著
    刘杰,李平,东水华,张建芳,梁侨丽
    2015, 50(19): 1678-1681.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19.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荆三棱块茎抗炎有效部位(AF)对脑出血(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ICH)诱导的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从小鼠尾动脉取25 μL自体血直接注入纹状体,造成实验性脑出血模型;于造模后的第1天、第3天和第5天对脑出血小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NDS),于第3天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应用ELISA法检测脑出血小鼠第1天、第3天和第5天脑组织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变化。结果 300和600 mg·kg-1荆三棱块茎抗炎有效部位都能显著减少脑出血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脑出血小鼠血肿同侧脑组织水肿的含量;在第1天和第3天明显下调脑血肿周围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结论 荆三棱块茎抗炎有效部位对脑出血小鼠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是通过下调脑出血小鼠脑组织炎性因子水平起作用。
  • 论著
    王昌,王荣,谢华,贾正平,孙玉环,陶锐
    2015, 50(19): 1682-1687.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19.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急进4 300 m高原对Wistar大鼠机体血气生化改变、病理变化、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影响及醋甲唑胺干预对大鼠高原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28只成年健康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平原(海拔55米)对照组、高原(海拔4 300 m)模型组、醋甲唑胺组、乙酰唑胺组,分别灌胃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醋甲唑胺(每日2次,剂量为2.23 mg·kg-1)和乙酰唑胺(每日2次,剂量为22.33 mg·kg-1),对大鼠进行生化、血气分析、病理比较,并检测所得血清样品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含量。 结果 血气、生化和病理结果显示,高原组大鼠出现脱水症状,与平原对照组比较,高原模型组各指标变化显著(P<0.01),与高原模型组比较,醋甲唑胺组和乙酰唑胺组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酸碱度(pH)、碳酸氢根离子浓度、缓冲碱(BB)、剩余碱(BE)等指标显著下降(P<0.01),总蛋白(TP)、尿素(UREA)、二氧化碳分压(PaCO2)、钠离子浓度、氯离子浓度等指标显著上升(P<0.01),表明两组均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且肝肺组织出现病理性损伤,其中,与乙酰唑胺组比较,醋甲唑胺组损伤较小。与平原对照组相比,高原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显著性升高,白细胞介素-1β显著性降低,其中,乙酰唑胺组和醋甲唑胺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含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 结论 醋甲唑胺能改善急进高原大鼠的生理生化状况,减轻炎症损伤,具有较好的缺氧保护作用。
  • 论著
    陈丽青,黄伟,高钟镐 ,方唯硕,金明姬
    2015, 50(19): 1688-1695.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19.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阿齐他赛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双嵌段共聚物(mPEG-PLA)聚合物胶束,考察载药胶束的理化性质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阿齐他赛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双嵌段共聚物聚合物胶束,透射电镜观察载药胶束的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载药胶束的粒径和Zeta电位,考察载药胶束的工艺重现性和复溶稳定性,HPLC测定胶束载药量和包封率,透析法考察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并对释放曲线进行数学模型拟合,增殖抑制实验和周期阻滞实验评价其体外抗MCF-7肿瘤细胞活性。结果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阿齐他赛聚合物胶束,其外观形态呈球形,粒径为24.50 nm,粒径多分散指数为0.117,Zeta电位为-10.06 mV,载药量为(16.00±0.15)%,包封率为(95.80±0.10)%,制备工艺重现性良好,载药胶束冻干制剂复溶后6 h之内保持稳定,载药胶束体外释放行为符合双相动力学模型,载药胶束在体外能明显抑制MCF-7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MCF-7细胞产生明显的G2/M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结论 本实验制备了阿齐他赛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双嵌段共聚物聚合物胶束,胶束制备工艺简单,理化性质符合后续研究要求,在体外显示了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 论著
    马君义,陈香玲,盛爱霞,邱雅静,梁艳丽,张继
    2015, 50(19): 1696-1703.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19.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载高乌甲素(LA)的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CS/β-GP)温敏水凝胶,并研究其凝胶形成的相转变机制和体外释药性能。方法 以生物可降解壳聚糖为载体,以β-甘油磷酸钠为促凝剂制备载高乌甲素可注射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温敏水凝胶,采用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运用流变学方法研究凝胶形成的相转变机制。结果 优化的制备载高乌甲素可注射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温敏水凝胶的工艺条件为:β-甘油磷酸钠质量浓度560 mg·mL-1、壳聚糖质量浓度22 mg·mL-1、酸溶剂为0.1 mol·L-1冰乙酸、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体积比8.75∶1.25,在37 ℃下其凝胶化时间为338 s。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水凝胶对高乌甲素具有缓释作用,其释药行为符合Higuchi模型和Korsmeyer-Peppas模型,为溶散释放。流变学研究表明,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温敏水凝胶属于触变体系,具有类似非牛顿流体的剪切变稀的性质,表现出一种“类固体”的凝胶行为。结论 成功制备了具有较好弹性及强度的载高乌甲素可注射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温敏水凝胶,且其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
  • 论著
    傅军霞,姚芳,胡爱珍,彭忠华,黄惠锋
    2015, 50(19): 1704-1708.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19.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前列地尔冻干脂微球,并对其体内外药学特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两步乳化法制备前列地尔脂微球,冷冻干燥后制得冻干脂微球,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以粒径、主药及有关物质的含量为评价指标,考察冻干脂微球的稳定性,并对其在Beagle犬内的药动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制得的前列地尔冻干脂微球外观良好,复溶速度快,粒径为(164.1±3.9) nm,包封率为(92.5±3.3)%,前列腺素A1(PGA1)含量为(1.38±0.21)%;存放6个月后,粒径无显著变化,主药和前列腺素A1含量变化远小于市售前列地尔注射液;Beagle犬静脉推注后,半衰期为(7.5±3.7) min,达峰时间为(7.6±2.9) min,血药峰浓度为(105±40.4) ng·L-1,各药动学参数与参比制剂“凯时”无明显差异。结论 前列地尔冻干脂微球理化性质良好,稳定性较市售制剂显著提高,且与其具有相同的药动学特征,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论著
    汪祺,戴忠,张玉杰,马双成
    2015, 50(19): 1709-1714.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19.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二相代谢酶UGT1A1酶介导胆红素代谢过程,测定比较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体系中UGT1A1酶动力学参数。方法 采用高分辨质谱对胆红素及其葡萄糖醛酸代谢物进行定性鉴别,采用UPLC测定法,分别以胆红素一级、二级和总代谢产物生成量对胆红素底物浓度作图,求得动力学参数。结果 实验结果发现,以总代谢产物计,KRLM>KHLMKrUGT1A1,VRLMVHLM>VrUGT1A1,CLHLM>CLrUGT1A1CLrRLM。rUGT1A1(人重组UGT1A1酶)酶体系中UGT1A1酶Km值最小,表明其与胆红素亲和能力最强,Vmax值最小,不能及时将其代谢转化;与此相反,大鼠肝微粒体(RLM)体系中UGT1A1酶与胆红素的亲和能力最弱,但转化效果最佳;人肝微粒体(HLM)体系中UGT1A1酶对胆红素亲和能力较强,转化能力适中。结论 通过3个体系比较发现,人肝微粒体与rUGT1A1体系Km值接近,确证了胆红素在肝微粒体中的葡萄糖醛酸化反应主要由UGT1A1介导,人肝微粒体和大鼠肝微粒体体系差别主要由酶及其环境的种属差异导致,本实验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因诱导或抑制UGT1A1酶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及毒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 论著
    陈伟盛,朱晓燕,关倩明
    2015, 50(19): 1715-1720.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19.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在药品控制菌溯源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探讨研究。方法 在选定条件下对傅里叶红外光谱的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准确度进行考察。结果 在标准的操作及培养条件下,以图谱相似度0.95作为判断阈值,傅里叶红外光谱的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准确度均能满足试验菌株的溯源要求,12株菌株的溯源结果与RiboPrinter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是一项经济、快速,有利于在企业推广的控制菌溯源新技术。
  • 论著
    张才煜,黄海伟,吴建敏,姚静,胡昌勤
    2015, 50(19): 1721-1725.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19.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克罗米通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方法 分别采用质量平衡法,高效液相色谱外标法与核磁定量法(QNMR)测定了克罗米通标准物质的含量。并对3个方法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价。结果 采用上述 3种方法测得的含量分别为99.2%、102.9%和99.1%。结论 因本品顺反异构体紫外响应因子可能不同,《中国药典》2010年版克罗米通现行标准中所采用顺反异构体峰面积总和计算含量的方法是值得商榷的;采用QNMR法则可以分别测得顺反异构体的含量,为标准物质的定值提供了佐证的方法。
  • 论著
    陶磊,丁有学,刘兰,李永红,范文红,饶春明,王军志
    2015, 50(19): 1726-1730.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19.0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串联质谱技术对几种重组蛋白药物的翻译后修饰进行分析。方法 首先将这几种蛋白分别进行蛋白酶切形成多肽片段,然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其液质肽图,最后应用串联质谱技术分析几种蛋白的翻译后修饰信息。结果 分别对这些蛋白中存在的二硫键、相对分子质量相似肽段、O-糖基化位点以及N-糖基类型等翻译后修饰进行了分析确证。结论 串联质谱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蛋白酶切的不足,为重组蛋白药物翻译后修饰的分析提供更加充分的证据。
  • 药物与临床
  • 药物与临床
    贺飞,王晓篪,王小兵,樊英,李淑敏,李国辉
    2015, 50(19): 1731-1734.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19.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妇科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止吐药物的应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妇科肿瘤患者病例,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接受单日化疗的患者止吐药物使用的指南符合率为80%,接受多日化疗患者预防用药为95%,其中47%使用了5-HT3受体拮抗剂。结论 作为全国最大的肿瘤医院,预防性应用止吐药物的指南符合率高于以往研究结果。妇科肿瘤患者预防性应用止吐药物以5-HT3受体拮抗剂为主,联合应用地塞米松的止吐作用被忽视。
  • 药事管理
  • 药事管理
    唐惠林,张婷,刘芳,闫盈盈,王健全,翟所迪,杨毅恒
    2015, 50(19): 1735-1738.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19.0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超说明书用药的行为在国内外医院中均普遍存在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本研究利用循证医学方法探讨超说明书用药的循证评价方法及流程,为超说明书在临床应用提供决策支持。方法 在循证医学思想的指导下,按照Cochrane 手册5.1版的要求及基于GRADE评价体系建立该超说明书用药的循证评价方法和流程。结果 建立了标准化的超说明书用药循证评价流程:①证据的全面检索和收集;②研究方法学质量的评价;③证据质量的评价;④超说明书用药推荐意见共识的达成等。结论 通过建立超说明用药循证评价方法和流程,有助于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对超说明书用药是否在院内备案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规范超说明书用药的管理。
  • 药事管理
    黄旭慧,蔡加琴, 阳丽梅
    2015, 50(19): 1739-1742.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19.0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构建不良反应管理团队,临床药师直接参与口服靶向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优化管理患者长期口服靶向药物安全性。方法 建立不良反应事件管理团队,临床药师对患者实施全程监护。收集我院54例口服吉非替尼的出院肺癌患者,对其在院期间实施用药教育,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同时加强用药教育,指导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调查药学监护后患者对靶向药物的认知度情况。结果 通过构建医、药、护医疗团队对口服靶向药物患者集中管理,临床药师直接参与患者长期口服靶向药物药学监护,定期随访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可降低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提高患者对靶向药物的认识度及不良反应的接受度。结论 建立药师定期随访加强用药教育可预先管理长期口服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实现患者的自我管理,优化患者长期口服靶向药物的治疗结果,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