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陈伟;王莉莉;李松
    2006, 41(06): 401-404.
    目的介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β/δ亚型成为药物靶标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参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汇总、分析和综述。结果PPARβ/δ在体内分布广泛,受配基激活后对细胞增殖、分化、生存,胚胎植入、发育及外周组织脂代谢都具有重要影响,与某些癌细胞的生长也密切相关。结论PPARβ/δ可望成为多种代谢性疾病特别是以脂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肥胖,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代谢综合征等疾病潜在的治疗靶标,对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综述
    李范珠;冯健
    2006, 41(06): 405-407.
    目的介绍脑微透析技术及其在脑药动学中的应用。方法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对脑微透析技术和脑药动学的研究性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结果综述了脑微透析技术的特点及其近几年的发展,并介绍了脑微透析技术在脑药动学方面的应用。结论脑微透析技术在脑药动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该技术发展,应更有助于脑药动学发展。
  • 综述
    杜俊蓉;姚尧;余彦;汪程远;钱忠明
    2006, 41(06): 408-410.
    目的对番茄红素的生物活性及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方法检索近10年的Medline研究文献。结果番茄红素不仅是强效的天然抗氧化剂,还可上调内源性抗氧化酶的活性,并可诱导细胞间连接通讯,因而具有显著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和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等多种生物活性,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的防治,以及抗疲劳、延缓衰老和功能性色素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结论番茄红素及其相关健康产品对人类的亚健康状态及某些严重的慢性疾病具有综合调理或防治作用。
  • 论著
  • 论著
    段磊;黄建梅;杨春澍;马长华
    2006, 41(06): 411-412.
    目的研究厚皮香八角果皮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色谱法对厚皮香八角(Illicium temstroemioides)果皮甲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红外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厚皮香八角果皮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分别是β-谷甾醇(1)2、,6-dihydroxyhumulan-9(E)-3(12),7(13),9-triene(2)、槲皮素-7-甲基醚(3)、原儿茶酸(4)、莽草酸(5)、莽草酸甲酯(6)和胡萝卜苷(7)。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是从该科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厚皮香八角果皮的化学成分特点是含有大量的有机酸和黄酮类化合物。
  • 论著
    宋双红;王喆之;张媛;胡笑歌
    2006, 41(06): 413-417.
    目的建立黄芩药材RP-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研究不同产地黄芩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低压梯度洗脱方法进行色谱分离,实验测定多批药材并记录指纹图谱,不同样品之间的相似度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开发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研究版(2004A)计算。结果各批药材指纹图谱相似度大小与其产地有关。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确定8个峰构成黄芩药材的指纹特征,各批次药材均具有上述特征,但特征峰的相对含量分布差异导致色谱概貌存在一定差异。结论该法精密度高、重现性好,所测组分均达到基线分离,可为黄芩药材的指纹图谱评价提供依据。
  • 论著
    高慧敏;王智民
    2006, 41(06): 418-419.
    目的研究白木通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重结晶的方法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2α,3,β23,29-tetra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Ⅰ),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阿拉伯糖苷(Ⅱ),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Ⅲ),3-O-β-D-glucopyranosyl-(1→2)-α-L-arabino pyranosyl-30-norolean-12-en-28-oic acid(Ⅳ),3-O-β-D-葡萄糖-(1→3)-α-L-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Ⅴ)。结论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 论著
    赵丽霞;郭秀丽;刘新泳
    2006, 41(06): 420-423.
    目的观察川芎嗪烟酸酯(TMPN)对H2O2引起的体外培养大鼠脑皮层神经细胞及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氧化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H2O2诱导体外培养大鼠脑皮层神经元及SH-SY5Y细胞进入氧化应激状态,观察TMPN对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TMPN能显著升高氧化损伤神经细胞的存活率,减少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对H2O2诱导的神经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的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减少胞内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生成,提高谷胱甘肽过氧物酶(GSH-Px)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论TMPN可以有效保护活性氧对培养大鼠脑皮层神经元及SH-SY5Y细胞的氧化损伤,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其机制可能与TMPN抑制H2O2诱导的[Ca2+]I异常升高,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生成,增加抗氧化物质的含量有关。
  • 论著
    印海峰;凌沛学;王凤山;张天民
    2006, 41(06): 424-426.
    目的研究含磷脂酰胆碱的玻璃酸钠制剂(PSH注射液)对兔骨关节炎(OA)的作用。方法以木瓜蛋白酶诱导兔OA模型,以2种剂量PSH注射液兔膝关节腔内注射,另设对照组。给药5周后,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关节滑液中2种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用天青A法检测关节软骨中糖胺聚糖(GAG)总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中玻璃酸(HA)的含量。结果本模型可提高滑液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使关节软骨中GAG的总量和HA的含量均减少,而PSH注射液关节内注射可以降低此两种细胞因子的含量,同时使病变关节软骨中蛋白聚糖(PG)和HA的含量增加。结论PSH注射液可以降低IL-1β和TNF-α的表达,保护关节软骨,对OA治疗有一定作用。
  • 论著
    王凌;李大金;王文君;朱影
    2006, 41(06): 427-430.
    目的探讨脱氢表雄酮(DHEA)对鼠成骨细胞(OB)芳香化酶和雌激素受体(ER)亚型转录的调控作用。方法颅骨酶解法原代培养OB,体外模拟雌激素撤退现象,分为对照组、10-7mol·L-1 DHEA处理组和10-10mol·L-1雌二醇(E2)处理组,RealTime RT-PCR分析OB芳香化酶、ERα和ERβmRNA转录表达。结果各组OB中均稳定表达芳香化酶、ERα和ERβmRNA。与对照组比较,DHEA处理组和E2处理组OB芳香化酶、ERα和ERβ的转录均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DHEA显著提高了ERβ/ERα比值;E2则显著降低了ERβ/ERα比值(P<0.05)。结论DHEA和E2在体外都可促进OB中芳香化酶、ERα和ERβmRNA的表达;DHEA刺激OB优势表达ERβ;而E2则刺激OB优势表达ERα
  • 论著
    周新妹;姚慧;夏满莉;曹春梅;蒋惠娣;夏强;杨军
    2006, 41(06): 431-433.
    目的研究芦丁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收缩张力的作用及其可能作用途径。方法采用累积加药法,检测芦丁对去氧肾上腺素(PE)预收缩的胸主动脉环收缩张力的影响,研究芦丁对血管张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芦丁(10~160μmol·L-1)对内皮完整的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具有浓度依赖性舒张作用。芦丁对内皮完整的胸主动脉环的最大舒张反应(Rmax)为(44.28±7.48)%。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0.1 mmol·L-1)、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亚甲蓝(10μmol·L-1)和环氧合酶抑制剂吲哚美辛(10 mmol·L-1)预处理后,均可明显减弱芦丁诱导的舒张血管作用;用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10μmol·L-1)预处理后,芦丁的血管舒张作用不能被阻断。结论芦丁可能是通过NO-鸟苷酸环化酶途径和前列腺素介导机制产生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作用。
  • 论著
    徐晖;胡富强;应晓英;袁弘
    2006, 41(06): 434-437.
    目的制备具有较高药物包封率的胰岛素海藻酸钠纳米粒(insulin-loaded sodium alginate nanoparticles,INS-SA-NP),考察其对糖尿病模型大鼠的降血糖作用。方法以胰岛素为模型药物,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胰岛素海藻酸钠纳米粒,考察制备工艺对纳米粒粒径和电位的影响,测定药物包封率。采用糖尿病模型大鼠经呼吸道插入给药,评价胰岛素海藻酸钠纳米粒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胰岛素海藻酸钠纳米粒的平均粒径416.4 nm,Zeta电位值(-92.6±1.8)mV,平均包封率(89.72±3.90)%;该纳米粒经呼吸道插入给药后,以皮下注射胰岛素溶液1 u·kg-1为对照,其相对生物利用度达到61.64%,维持降血糖作用的时间明显延长。结论以溶剂扩散法制备得到的胰岛素海藻酸钠纳米粒,具有较高的药物包封率,该纳米粒经大鼠呼吸道插入给药后,降血糖作用显著延长。
  • 论著
    张娜;黄桂华;席延伟;王晓波;徐文方
    2006, 41(06): 438-441.
    目的对炎琥宁肺靶向明胶微球的处方、工艺、释药特性及其体内靶向性进行研究。方法以生物降解材料明胶为载体,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炎琥宁明胶微球;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筛选最佳处方和工艺;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兔耳缘静脉注射微球后,取肺组织切片,体内试验结果初步考察其肺靶向性。结果所制备的炎琥宁明胶微球外形圆整,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17.14μm,载药量为2.08%,包封率为70.94%;1.5 h体外释放50%左右,12 h可达90%以上。体内试验结果初步验证其具有一定肺靶向性。结论筛选的最佳处方工艺可制备性质优良的炎琥宁肺靶向明胶微球。
  • 论著
    姚倩;侯世祥;何伟玲;冯骥良;劳凤学;陈正华
    2006, 41(06): 442-444.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壳聚糖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方法以水为释放介质,采用HPLC测定壳聚糖纳米粒在不同时间点的累积释放分数;选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方法,提取释放达平衡的纳米粒中残留的白藜芦醇,考察未释出的药物是否存在于制剂中。结果壳聚糖纳米粒经12 h水浴振荡释放达平衡,累积释放分数为43%左右,此时残留在纳米粒中的白藜芦醇约为33%。结论制备的壳聚糖纳米粒不经酶的消化,在体外不能完全释出所载药物;所建立的从壳聚糖纳米粒中提取白藜芦醇的方法与国外报道的采用酶消解壳聚糖的方法相比,测定成本低,简便易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 论著
    任志强;张毕奎;童启文;刘丽君
    2006, 41(06): 445-447.
    目的建立RP-HPLC测定胆汁与胰液中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奥硝唑浓度的方法。方法以乙腈-0.3%磷酸(16∶84,三乙胺调pH为2.5)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286 nm。结果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奥硝唑质量浓度分别在0.064~4.80,0.064~4.80,0.16~12.80 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有较好的回收率与精密度。结论本法适用于对胆汁与胰液中该3种药物的监测。
  • 论著
    何丽娟;冯芳;武洁
    2006, 41(06): 448-450.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盐酸舍曲林浓度的LC-ESI-MS测定方法,研究盐酸舍曲林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行为,评价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血浆样品经碱化后,环己烷提取,HPLC-ESI-MS内标法分析。检测离子为m/z 306.2(盐酸舍曲林加氢离子)、m/z 306.1(内标扎来普隆加氢离子)。20名健康受试者交叉口服供试片和参比片,剂量均为50 mg。结果盐酸舍曲林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5~30μg·L-1;盐酸舍曲林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tmax分别为(4.8±0.8)和(5.1±1.3)h,ρmax分别为(15.86±2.78)和(15.24±2.52)μg·L-1,t1/2分别为(29.53±5.40)和(29.32±5.02)h,AUC0~96 h分别为(338.0±29.34)和(347.96±41.0)μg·h·L-1。结论本法灵敏、准确、简便。统计学结果表明,两种制剂生物等效。
  • 论著
    杜智敏;孙考祥;张波
    2006, 41(06): 451-453.
    目的研究氟康唑胶囊试验制剂与对照制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评价氟康唑在人体内的药动学。方法20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双周期交叉单剂量口服氟康唑胶囊试验制剂和对照制剂,用HPLC内标法测定氟康唑的血药浓度,求得有关药动学参数。结果氟康唑胶囊试验制剂和对照制剂的AUC0~96 h分别为(171.36±27.25)和(175.10±22.63)mg·h·L-1,ρmax分别为(4.65±0.80)和(4.51±0.52)mg·L-1,tmax分别为(1.5±0.8)和(1.9±1.1)h。试验制剂与对照制剂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97.9±9.6)%。氟康唑AUC0~96 hρmax经对数转换后双单侧t检验均P>0.05,试验制剂AUC0~96 h90%可信限度在对照制剂93.8%~101.2%内,ρmax 90%可信限度落在对照制剂的95.3%~110.2%区间内。结论氟康唑胶囊的试验制剂与对照制剂具生物等效性。
  • 论著
    舒孝顺;高中洪;杨祥良
    2006, 41(06): 454-456.
    目的建立一种RP-HPLC测定菝葜山柰酚和槲皮素含量的方法,并测定其不同产地的含量。方法采用LichrospherC18柱,水-乙腈-磷酸-三乙胺(65∶35∶0.27∶0.45)作流动相,流速0.7 mL·min-1,二级管阵列检测器(DVD),检测波长365 nm。结果槲皮素,山柰酚与相邻杂质能很好分离,其分离度分别为1.96和5.32,理论塔板数以槲皮素峰和山柰酚峰计算,分别为5 121和6 673;在5~100 mg·L-1内峰面积与其浓度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4,0.999 6),样品回收率分别为97.58%和105.67%;两成分含量以湖南张家界的最高而湖北赤壁最低。结论该方法精密度、重现性和分离效果好,分析快速准确,适合于该药材及提取物中山柰酚和槲皮素含量的测定,不同产地两成分均存在一定的差别。
  • 论著
    冯芳;沈于兰
    2006, 41(06): 457-459.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微量灯盏乙素的SPE-HPLC/MS/MS分析方法,分析临床用药每人60 mg灯盏花素时,主要有效成分灯盏乙素的人体药动学过程和特征,评价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含有内标黄芩苷的血浆经固相萃取预处理后,HPLC-MS/MS分离、分析。色谱系统:ODS柱(4.6 mm×250 mm,5μm),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5℃。质谱检测方式:选择反应检测(Selective Reaction Monitoring)。20名健康志愿者经随机交叉口服60 mg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后,测定血药浓度的变化,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血浆中内源性杂质不干扰微量灯盏乙素分析。测定线性范围0.2~20.0μg·L-1(r=0.999 5),最低定量限0.2μg·L-1,日内、日间精密度(RSD<13%),灯盏乙素的提取回收率≥80%。受试制剂及参比制剂的生物半衰期分别为(2.27±0.58)和(2.25±0.44)h,达峰时间分别为(5.9±0.8)和(5.6±1.6)h,峰质量浓度分别为(12.02±2.23)和(11.68±2.67)μg·L-1。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4.2±13.0)%。结论建立的方法专属、准确、灵敏、简便,测定了健康受试者口服60 mg小剂量灯盏花素制剂后的灯盏乙素血药浓度,估算灯盏乙素人体药动学参数。统计学结果表明,新制剂灯盏花素滴丸和市售灯盏花素片生物等效。
  • 论著
    陈勇;祁春华;陈怀侠;韩凤梅
    2006, 41(06): 460-462.
    目的应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ESI-MS)研究酮洛芬与人血清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的非共价结合。方法应用ESI-MS分别测定酮洛芬、人血清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以及酮洛芬与该两种蛋白形成的复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通过结合前后的相对分子质量变化计算复合物化学计量比。考察了反应体系pH值以及质谱仪毛细管温度、锥孔电压等对药物与蛋白非共价结合的影响。结果酮洛芬(ketoprofen,KP)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和α1-酸性糖蛋白(α1-acid glycoprotein,AAG)形成非共价结合复合物的表观化学计量比分别为5∶1和4∶1。结论ESI-MS是研究药物与蛋白间非共价结合的一种新方法,具有灵敏、快速和准确的特点。
  • 论著
    于华玲;陈笑艳;朱林;钟大放
    2006, 41(06): 463-465.
    目的建立快速、灵敏的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氟桂利嗪的浓度。方法取0.25 mL血浆样品经液-液萃取后,以乙腈-水-甲酸(80∶20∶0.5)为流动相,Zorbax SB C18柱分离,通过大气压化学电离源四极杆串联质谱,以选择离子反应监测(SRM)方式进行检测。结果测定血浆中氟桂利嗪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200.0μg·L-1,定量下限为0.2μg·L-1。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6.5%,准确度(RE)在99.1%以内。氟桂利嗪和内标苯海拉明的平均提取回收率分别为75.1%和73.1%;每个样品测试时间为3.1 min。结论该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临床药动学研究。
  • 论著
    王晶华;马英丽;苗楠楠
    2006, 41(06): 466-468.
    目的天然活性物质金雀异黄素的合成及工艺优化。方法以间苯三酚、对羟基苯醋酸为主要原料,经两步反应制得金雀异黄素;并采用均匀设计方法,分别考察了两步合成工艺。结果通过熔点测定、1H-NMR确证了金雀异黄素结构;通过均匀设计找到了最佳合成工艺,总收率由20.3%提高到48%。结论该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等优点。
  • 论著
    盛春泉;朱杰;张万年;曹永兵;宋云龙;张珉;季海涛;姚建忠
    2006, 41(06): 469-471.
    目的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新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方法根据靶酶活性位点的空间特征、各种力场和关键残基分布,设计并合成了N-[2-(2,4-二氟苯基)-2-羟基-3-(1H-1,2,4-三唑-1-基)丙基]-N-′(4-取代苯基)-3(2H,4H)-1,2,4-三唑酮类化合物,并测定了体外抗真菌活性。结果体外抑菌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8种致病真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抗真菌活性,对深部真菌的活性明显优于浅部真菌。结论目标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均显示有较强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化合物1具有广谱、高活性的优点,值得进一步结构优化。
  • 科研简报
  • 科研简报
    刘向荣;阳利龙;祝文兵;何周康
    2006, 41(06): 472-473.
  • 科研简报
    陈芳;蔡光明;夏新华
    2006, 41(06): 473-474.
  • 药物与临床
  • 药物与临床
    王娟;张杰;马越;李景云
    2006, 41(06): 475-478.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在血清、支气管肺泡上皮表面液(ELF)、肺组织匀浆的浓度及随时间分布的特点,并进一步比较三者浓度对肺炎链球菌的抑制作用。方法为SD大鼠灌胃阿奇霉素后微生物法测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匀浆阿奇霉素浓度。ELF的阿奇霉素浓度按尿素稀释法算出。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阿奇霉素、青霉素对27株肺炎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较血清、ELF和肺组织匀浆阿奇霉素浓度对肺炎链球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血清、ELF和肺组织匀浆中阿奇霉素浓度在首次给药后51 h最高,分别为(0.652 7±0.213 3),(1.325 5±0.280 3)和(29.094 2±2.940 2)mg·L-1。青霉素对27株肺炎链球菌的敏感率为66.7%,高于阿奇霉素敏感率(14.8%);其中对阿奇霉素耐药的23株肺炎链球菌(85.2%)中,MIC>512 mg·L-1的有16株(69.6%);除去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4株肺炎链球菌,仅有30.4%的菌株可被肺组织的峰浓度抑制,8.7%(2/23)可被ELF和血清的阿奇霉素浓度抑制。结论虽然阿奇霉素具有很高的肺组织浓度,并且超过了阿奇霉素中介或低度耐药的肺炎链球菌的MIC水平,但不能单以血清浓度预测阿奇霉素对病原体的抗菌效果。
  • 药物与临床
    赵蕊;赵轶;周丽娟
    2006, 41(06): 47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