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2年, 57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2-06-08
      

    综述
    论著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郭乘凤, 刘莉莎, 杨洪淼, 刘博, 张佟, 刘万卉, 范慧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寡核苷酸是一类由15~50个碱基的短链核苷酸组成的化合物,因其在RNA水平上调控疾病基因的转录及翻译过程的独特作用机制,使该类药物被认为是新一代治疗药物开发的热点。寡核苷酸药物结构较为复杂,合成和纯化难度较大,也为这类药物的分析方法与质量研究工作增加了难度。本研究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经验介绍了基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寡核苷酸药物的杂质分析研究进展,为更为精准的控制寡核苷酸药物的产品质量提供参考。
  • 综述
    干婷婷, 江昌照, 陈杭, 陈朴, 叶金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和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囊作为一种以多功能的囊材为基础,对小分子药物、多肽、蛋白或细胞进行包裹、封装的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引入微囊技术可有效防止内容物的降解,提高生物利用度,同时可以起到缓释、控释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各类囊材的特性以及微囊的各类制备方法,针对近几年口服药物制剂中微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展望新的微囊材料和制备工艺的发展,为今后的此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综述
    申亦可, 孙月梅, 索南格勒, 李文斌, 赵安鹏, 王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二甲双胍是一种临床广泛应用的双胍类降糖药,其降糖作用较为显著,但涉及靶器官较多,降糖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笔者通过对二甲双胍的主要靶器官——肝组织、肠组织的作用通路进行总结,为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机制探究提供基础。此外,阐述高原低氧环境对二甲双胍主要作用靶点的影响,为高原地区合理使用二甲双胍提供参考依据。
  • 论著
  • 论著
    杨郁, 徐锐, 李长伟, 任凤霞, 赵毅民, 张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檵木水溶性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树脂、硅胶、凝胶、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檵木叶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S,9R)-roseoside(1),rhododendrin(2),epirhododendrin(3),(1S,2R,4S,5S)(-)-Angelicoidenol 2-O-β-D-glucopyranoside(4),dihydroalangionoside A(5),(Z)-3-hexenyl β-primeveroside(6),benzyl β-primeveroside(7),(Z)-3-hexenyl 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8),rhododendrol 4'-O-β-D-glucopyranoside(9),3-(4-hydroxyphenol)propyl β-D-glucopyranoside(10)。结论 化合物1~7,9,10均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论著
    刘晏灵, 郭孟焕, 曹彦刚, 任英杰, 王梦娜, 郑晓珂, 冯卫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薯蓣(Dioscorea opposite Thunb.)叶腋间珠芽(零余子)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Toyopearl HW-40C、Sephadex LH-20、MCI gel CHP-20及ODS等柱色谱技术结合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核磁共振(NMR)谱、质谱鉴定所得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零余子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吐叶醇(1)、长寿花糖苷(2)、苯乙醇-8-O-β-D-葡萄糖苷(3)、artselaeroside A(4)、benzyl-O-β-D-apiofu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5)、seguinoside E(6)、dioscorolide A(7)、芹菜素(8)、5,7-dihydroxy-2-[2-(4-hydroxyphenyl)ethyl]chromone(9)、2,7-dihydroxy-4,6-dimethoxyphenanthrene(10)、对羟基苯乙酮(11)、2-hydroxy-3,5,7-tri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12)、杜鹃醇(13)、3-甲氧基-4-羟基-苯乙醇(14)、3,5-二甲氧基-4-羟基-苯乙醇(15)、4-(3,4-二羟基苯基)-2-丁酮(16)。结论 化合物2~6、9、11~16为首次从薯蓣属中分离得到,其他化合物为首次从薯蓣中分离得到。

  • 论著
    冯是燕, 杜江超, 杨嘉莹, 李蓉涛, 俞飞, 钟金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5种唇形科植物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野拔子(Elsholtzia rugulosa)、密花香薷(Elsholtzi adensa)、大黄药(Elsholtzia penduliflora)、石香薷(Mosla chinensis)挥发油成分及其抗流感病毒活性研究。方法 采用气质联用方法,结合NIST5.0标准谱库,对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的5种唇形科植物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并利用A/WSN/33/2009(H1N1)病毒感染犬肾细胞(MDCK)细胞,对5种唇形科植物挥发油进行抗流感病毒活性评价。结果 不同唇形科植物检出的主要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有所差异。从5种唇形科植物挥发油中共检测出相对含量大于0.50%的挥发性成分105种,包含萜烯类、烷烃类、醛类、醚类、醇类、酮类、酸类、酯类等,其中萜烯类和烷烃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总挥发性成分的32.40%~72.50%。体外抗流感病毒活性实验显示,这5种唇形科植物挥发油都具有一定的抗流感病毒活性。其中,密花香薷的抗流感活性最强,对流感病毒A/WSN/33(H1N1)的抑制率达(44.43±1.30)%。结论 挥发油是唇形科植物的重要药效成分,分析5种唇形科植物挥发油活性成分的主要化学组成及抗流感病毒活性,为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论著
    郭敏, 崔婷, 张立超, 刘月涛, 李科, 秦雪梅, 李爱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LC-MS细胞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环黄芪醇(cycloastragenol, CAG)保护多柔比星(doxorubicin, DOX)诱导小鼠足细胞(mouse podocyte clone 5,MPC5)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永生型MPC5,分为空白对照组、DOX诱导MPC5细胞损伤模型组、CAG治疗组。MTT法检测MPC5的存活率;Western blot分析各组MPC5中关键蛋白Nephrin、Podocin的表达;结晶紫法检测MPC5黏附性;通过LC-MS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筛选潜在药效标志物和关键代谢通路,阐明其作用机制。结果 各浓度CAG均能有效改善DOX损伤存活率;12.5 μg·mL-1的CAG能增加MPC5关键蛋白Nephrin、Podocin的表达,可显著改善DOX损伤MPC5黏附性;细胞代谢组学结果显示,DOX损伤的MPC5内共发现22种差异代谢物发生显著性变化,给予CAG干预后,细胞内20种差异代谢物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回调,这些代谢物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嘧啶代谢通路。结论 CAG对DOX诱导的MPC5损伤有改善作用,表现在能改善MPC5结构、活性和黏附性,其具体机制可能与甘油磷脂代谢、氨基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嘧啶代谢密切相关。
  • 论著
    杨志航, 卡德尔业·卡德尔, 徐磊, 徐明, 郑瑞芳, 邢建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泛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ysteine aspartic acid protease,Caspase)抑制剂Z-VAD-FMK联合氧糖剥夺/复氧(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 OGD/R)建立体外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探讨了香青兰有效部位(effective parts of Dracocephalum moldavica, EPDM)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BMECs)的保护作用。方法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NO测定试剂盒检测NO含量,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情况,免疫荧光检测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免疫印迹检测酪氨酸激酶(SRC)、内皮素-1(ET-1)、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 5、内皮性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磷酸化eNOS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Z-VAD-FMK联合OGD/R可使HBMECs活力下降,细胞形态变差,细胞迁移减少,NO释放量降低,VE-cadherin表达减少,Src、Claudin 5、磷酸化eNOS表达减少,ET-1表达升高;而EPDM预处理可部分逆转Z-VAD-FMK联合OGD/R引起的上述因素的变化。结论 EPDM对体外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下的HBMECs具有保护作用,可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增强血管舒缩调节能力,并通过增强紧密连接和黏附连接维持屏障功能。
  • 论著
    侯俞如, 张家韦, 赵姚姚, 王方园, 郭旻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聚合物会影响微针的形态、机械性能和药物传输效率。考察不同聚合物对微针性能的影响,将聚合物复合以弥补单一材料制备微针的局限性。方法 以甲基乙烯基醚/马来酸酐共聚物(copolymers of methyl vinyl ether and maleic acid, PVM/MA)、甲基乙烯基醚/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copolymers of methyl vinyl ether and maleic anhydride, PMVE/MAH)、 聚维酮(PVP) K29/32、PVP K90、聚乙烯醇(PVA)05-88和羟丙甲纤维素(HPMC)E5作为基质材料,采用多次离心法制备复合微针,以微针的形态、成针率、插入率和体外溶出作为评价指标,考察不同基质材料组合对微针性能的影响。结果 韧性材料PVA和HPMC分别与脆性材料PVM/MA、PMVE/MAH和PVP K29/32复合可以提高制备微针的各项性能;随着脆性材料占比增加,微针的形态和机械强度明显提升;聚合物种类和比例的变化还能改善微针的溶解速度。结论 韧性材料和脆性材料以适宜的比例复合能制备形态优良、机械强度高、皮肤附着力强的微针。
  • 论著
    吴豪, 徐欢, 胡建露, 胡茂松, 刘浏, 王余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并评价微环境pH对无定形固体分散体溶出行为的影响。方法 以泊沙康唑(posaconazole,POS)为模型药物并测定其在不同pH值的饱和溶解度,以醋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琥珀酸酯(HPMCAS)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为载体材料,枸橼酸和磷酸二氢钾分别为酸化剂和碱化剂,通过热熔挤出法(hot melt extrusion, HME)制备POS无定形固体分散体(SD),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PXRD)进行表征。随后以乳糖和微晶纤维素为填充剂、硬脂酸镁为润滑剂进行粉末直压制备得到片剂,并考察各组片剂的溶出情况以及片剂溶出过程中的微环境pH。结果 POS在不同pH环境中的饱和溶解度相差很大,在pH 1.2的盐酸溶液中,其饱和溶解度达到700 μg·mL-1,而在pH 6.8的磷酸缓冲盐中,其饱和溶解度仅有0.32 μg·mL-1。利用HME所制备的固体分散体中POS以无定形的形式存在,粉末直压所制备的片剂的硬度在65N左右。在体外溶出实验中,HPMCAS组和PVP K30与枸橼酸的复合载体组的溶出度较高,都达到90%左右,而PVP K30组和HPMCAS与磷酸二氢钾的复合载体组的溶出度相对较低,分别约为40%和60%,利用甲基橙显色剂显示HPMCAS组和PVP K30与枸橼酸的复合载体组在溶出过程中,甲基橙显示红色,提示其微环境pH小于3.1。而在PVP K30组和HPMCAS与磷酸二氢钾的复合载体组在溶出过程中,甲基橙显示黄色,提示其pH微环境大于4.4。结论 pH微环境是影响POS溶出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控药物周围pH可以改变药物的溶行为。
  • 论著
    吴斌, 张树栋, 吴兆伟, 于海珍, 朱晓月, 王琳, 胡琴, 张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2家企业、2种规格的卡马西平片作为参比制剂进行体内外相关性研究,指导国内仿制药企业更好地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方法 测定北京诺华和太阳药业(日本)生产的卡马西平片参比制剂在5种不同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随后应用Gastro Plus软件建模、人工仿生膜结合Macro FluxTM 型药物溶出度与渗透速率测试系统进行体内外相关性研究,预测2家参比制剂的体内生物等效性。结果 2家企业的卡马西平片参比制剂在5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均不相似,Gastro Plus软件虚拟生物等效性(BE)与溶出-渗透测定结果显示2家制剂在空腹和饱腹2种状态中均存在生物不等效风险。结论 本研究发现2家企业的卡马西平片参比制剂体外溶出不一致,软件建模预测及人工仿生膜技术预测其体内存在生物不等效的风险,对同时生产两种规格制剂的企业而言,可能导致同一企业不同规格的仿制药在一致性评价中存在生物不等效的风险,建议国家药监局确定唯一企业的参比制剂。本研究为卡马西平片参比制剂的选择提供了数据基础,也为窄治疗窗口药物参比制剂的遴选和确定提供参考,同时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 论著
    于宁, 张相林, 陈超阳, 郭冬杰, 张镭, 刘亚欧, 周颖, 崔一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开展替考拉宁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的必要性以及中日友好医院在该方面两次调查结果对比,探索临床合理使用替考拉宁的进展情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间中日友好医院73例接受替考拉宁治疗药物监测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11例次血药浓度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与2018年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中位数为17.31(12.04,29.59)mg·L-1(2020年)vs (7.77±4.31) mg·L-1(2018年);血药谷浓度>10 mg·L-1的89例(80.18%)(2020年)vs 11例(27.50%)(2018年);血药谷浓度>20 mg·L-1的46例(41.44%)(2020年)vs 1例(2.50%)(2018年);95.71%(2020年)vs 53.01%(2018年)的患者给予了负荷剂量(P<0.000 1),采用方案最多的是600 mg q12 h(57.14%)(2020年)vs 400 mg q12 h(63.92%)(2018年),维持剂量采用最多的是600 mg qd(28.77%)(2020年)vs 400 mg qd(32.24%)(2018年);2020年血药谷浓度在正常范围(10~20 mg·L-1)内的患者在使用替考拉宁后,平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较使用前显著下降;总体治疗有效率93.15%(2020年)vs 50.82%(2018年)显著改善(P<0.000 1)。结论 与2018年调查对比研究可得,替考拉宁平均用药剂量大幅增加,更接近于欧美国家的剂量,血药浓度监测例数大幅增长,谷浓度阈值达标率大大提升,更佳的平均血药谷浓度使得临床疗效得以提升。
  • 论著
    郑珊珊, 李建涛, 许云晶, 左玮, 屈静晗, 胡扬, 姜微哲, 张波, 杜小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如何科学地设计电子化用药指导方案,以弥补互联网诊疗过程中“窗口用药交代”环节的缺失,促进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设计“用药指导的需求及意向”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收集不同群体对用药指导获取途径和形式的需求,以及医疗机构用药指导的开展情况,并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公众更易接受传统的用药指导模式,且多数希望同时获得多种个性化的指导, 但公众对药师的需求没有完全得到满足,且普遍对药师的职业认知度偏低。结论 远程指导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患者教育,药师应该在加强传统模式的药学服务的基础上,借助信息化技术,发展多元化的电子化用药指导,以适应不同人群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