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李国宁 刘新泳
    2012, 47(4): 241-2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综述钠氢交换蛋白1(NHE-1)磷酸化激酶p90核糖体S6激酶(RSK)及其抑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方法 结合近期国内外的文献,综合介绍了RSK的结构、介导NHE-1活性的关系以及RSK抑制剂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结果与结论 NHE-1是一类分布广泛的膜蛋白,具有调节细胞内的pH值和细胞容量的功能,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SK是NHE-1的重要调节蛋白,针对RSK设计的抑制剂,可间接地抑制NHE-1磷酸化激活而发挥心脑血管治疗的作用。为针对NHE-1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 综述
    欧定强 曾晓东 刘月红 刘钰瑜
    2012, 47(4): 245-2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中药甘草提供科学依据,综述了近年来中药甘草主要活性成分在细胞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GPCR)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作用。方法 以近几年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为依据,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并对其研究开发前景进行探讨。 结果与讨论 目前已知中药甘草具有抗炎、保肝、抗癌、抗病毒等药理活性,大量研究表明,中药甘草在细胞GPCR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靶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参与机体防御反应、组织损伤和应激、细胞分化和凋亡以及肿瘤生长抑制等过程。
  • 综述
    杨宏艳 王晓良
    2012, 47(4): 250-2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综述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方法 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临床上现有的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正在研究中的新的抗血小板药物及其新靶标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与结论 抗血小板药物开发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当前对血小板生物学以及对血小板黏附、活化和聚集相关的机制以及药物作用的潜在靶点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笔者主要从影响血小板黏附、活化扩增,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小板作用新靶点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开发出具有临床作用的新靶点的抗血小板药物,为血栓栓塞性疾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进行展望。
  • 论著
  • 论著
    宋广磊 王婧波 杜庆宝 杜琪珍
    2012, 47(4): 255-2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黑木耳作为防癌抗癌的药食兼用菌被人们广泛关注,其中的多糖成分是重要的功能性成分,探索抗肿瘤作用机制对进一步开发利用黑木耳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应用逆流色谱和DEAE柱色谱方法从黑木耳中提取得到了5种不同的黑木耳多糖。结果 AAPS1、AAPS2和AAPS3均为淡黄色絮状物,AAFRB和AAFRC为白色粉末。研究了5种多糖对S180肉瘤细胞膜的活性,分析了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多糖AAPS2能改变肿瘤细胞膜的特性,使细胞膜脂肪酸游离;在改变细胞膜唾液酸(sialic acid,SA)含量方面,多糖可使荷瘤小鼠肿瘤细胞膜上的SA含量有明显降低(P<0.01),AAPS2活性最高;从细胞膜脂流动性分析,多糖对肿瘤细胞膜的流动性有较大影响,可显著改变细胞膜脂的流动性(P<0.05)。结论 黑木耳多糖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膜上糖蛋白和糖脂链末端的残基SA及多糖促进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的作用机制有关。
  • 论著
    李云秋 雷心心 冯育林 许琼明 徐丽珍 杨世林
    2012, 47(4): 261-2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锐尖山香圆叶(Turpinia argut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及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利用现代波谱学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香草酸(1),反式对羟基肉桂酸(2),环丁二酸酐(3),芹菜素(4),焦没食子酸(5),α-呋喃甲酸(6),没食子酸(7),2-4′-羟基-苄基-2-羟基-丁二酸(8),木犀草素(9),芹菜素-7-O-葡萄糖苷(10),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11),芹菜素-7-O-新橙皮糖苷(12),芹菜素-7-O-2′-鼠李糖基芸香糖苷(13)。结论 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本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 论著
    白锴凯 陈芬玲 郑允权 郭养浩
    2012, 47(4): 265-269.
    目的 合成具有伯氨基的氨基酸改性熊果酸衍生物并研究其对胃癌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以乙二胺为连接臂,采用多种氨基酸对熊果酸C28位进行接合修饰,合成一系列氨基酸改性熊果酸衍生物。MTT法考察对胃癌细胞株BGC-823、AGS的体外抑制活性,同时采用Annexin V/PI双标记染色及细胞周期检测探讨其抗癌机制。结果 大部分衍生物对BGC-823、AGS的抑制活性强于熊果酸;Annexin V/PI双染色结果表明化合物3和4可诱导BGC-823发生凋亡;细胞周期检测表明衍生物3~6可诱导AGS发生凋亡,凋亡率达44.69%~92.64%。结论 带有伯氨基的氨基酸改性熊果酸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其作用机制为诱导细胞凋亡;开发具有伯氨基的衍生物是提高熊果酸抗癌活性的可行途径之一。
  • 论著
    杨乐 邹晓静 高翔 李树生 梁黔生 杨光田
    2012, 47(4): 270-2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sodium tanshinone ⅡA sulfonate, STS)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 Ang Ⅱ)诱导的心肌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建立Ang Ⅱ诱导的心肌细胞氧化应激反应模型。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敏感的二氮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探针测定胞内ROS水平。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细胞培养物上清中8-羟脱氧鸟苷(8-OHdG)含量。以细胞存活率、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培养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作为反应心肌细胞损伤的指标。比色法测定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酶(NADPH oxidase, NOX)活性。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测定NOX亚单位p47 phox表达。结果 Ang Ⅱ能显著提高心肌细胞内DCF荧光信号强度,降低细胞存活率及SOD活性,同时上调培养上清液LDH活性及MDA含量。以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能被各浓度STS抑制。进一步研究发现,STS能抑制Ang Ⅱ上调的NADPH氧化酶活性及亚单位p47 phox表达。结论 STS可以抑制Ang Ⅱ诱导的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反应,机制可能与下调NADPH氧化酶活性及亚单位p47 phox表达有关。
  • 论著
    傅雷华 王兰 喻依川 胡成琳 陈林
    2012, 47(4): 274-2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ortezomib、Bor)诱导急性红白血病细胞株(TF1)和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NB4)凋亡及其对 SALL4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检测SALL4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ALL4 RNA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SALL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TT结果显示,硼替佐米能够抑制两种细胞的增殖,呈时间和计量依赖性,TF1细胞和NB4细胞48 h IC50 分别为(29.15±0.55)和(30.55±0.74) nmol·L-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率随着硼替佐米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剂量依赖性。免疫细胞化学显示两种细胞均表达SALL4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Bor(10,30,50 nmol·L-1)处理24 h后,两种细胞的SALL4 RNA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调,50 nmol·L-1Bor作用后,SALL4基因表达下降为对照组的45.11%(TF1)和69.77%(NB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Bor能够抑制两种细胞中SALL4B蛋白的表达,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结论 硼替佐米能够抑制TF1、NB4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同时抑制SALL4基因表达。
  • 论著
    陈钢 张晓 牧磊 邵阿丽 李晓芳 王伟菊
    2012, 47(4): 279-2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荧光探针经内耳给药后的转运通路。方法 以香豆素-6为荧光探针,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经单侧鼓室注射分别将其纳米粒及溶液剂导入豚鼠内耳,于不同时间点采集给药侧外淋巴液(PL)、对侧PL、脑脊液(CSF)和血浆,采用 HPLC测定各组织中香豆素-6的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单侧鼓室注射纳米粒及溶液剂后,香豆素-6在给药侧PL、对侧PL及CSF中均有分布。与溶液剂相比,鼓室注射纳米粒后,香豆素-6在给药侧PL和CSF的AUC分别增加3.7、7.6倍,ρmax分别提高9.9、9.0倍,而且MRT 分别延长5.1、9.4倍。结论 内耳给药的转运途径为给药侧PL→CSF→对侧PL,并且采用纳米粒给药能显著提高内耳及CSF的局部生物利用度,延长作用时间。
  • 论著
    李楠 叶英杰 杨明 蒋学华
    2012, 47(4): 2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黄芩苷磷脂复合物溶液单侧鼻腔给药后黄芩苷在大鼠体内血浆与左、右嗅球,左、右脑及小脑中的药物分布,并评价其脑靶向性。方法 大鼠静注黄芩苷磷脂复合物溶液,单侧(左侧)鼻腔给予黄芩苷磷脂复合物溶液后,采用HPLC分别测定血浆中及各脑组织中黄芩苷的浓度。结果 药物经左侧鼻腔给药后,最高药物浓度出现在左嗅球,其次为右嗅球,接下来分别为左脑、右脑及小脑。嗅区转移率分别为100%、100%、75.06%、62.39%、65.11%。结论 黄芩磷脂复合物经鼻腔给药后,黄芩苷可由“鼻-脑”通路实现药物的脑靶向分布。
  • 论著
    李磊 周雪芹 孙进 田燕 李镇 何仲贵
    2012, 47(4): 287-2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注射用亮菌甲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系统(AML-NLC),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及体内药动学性质。方法 采用超声破碎法结合冷冻干燥工艺制备注射用亮菌甲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系统;考察脂质纳米粒形态、粒径分布、载药量及微渗析法测定包封率;以市售亮菌甲素注射液为对照,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及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结果 注射用亮菌甲素脂质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111 nm;包封率为(75.7±1.34)%,载药量为(0.04±0.01)%;在pH 5.6磷酸盐缓冲溶液中24 h 的累积释放百分率在90%以上,药物释放以Weibull分布模型拟合最好;亮菌甲素注射液与脂质纳米粒溶液在大鼠体内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59.7和115.2 min,静注脂质纳米粒后AUC值是亮菌甲素注射液的151.1%。结论 采用超声破碎法-冷冻干燥工艺制备注射用亮菌甲素脂质纳米粒,包封率较高,粒径分布均匀;与注射液相比,脂质纳米粒的体内释药显著慢于注射液,具有缓释效果。
  • 论著
    任平 郑恒 刘心霞 袁世英 王静 钱振宇 毋丹 顾世芬 陈汇
    2012, 47(4): 291-2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单次及多次静脉滴注头孢西酮钠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30名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随机分为低、中、高3个剂量组,分别单次静脉滴注头孢西酮钠0.5、1.0、2.0 g,中剂量组继续给药,按每天给药2次,每次1.0 g,连续给药5 d,用LC-MS/MS测定受试者不同时间点血浆中药物浓度,经DAS 2.1.1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低、中、高剂量单次给药后头孢西酮钠t1/2z分别为(1.85±0.53)、(1.81±0.29)、(2.07±0.32) h,AUC0-t分别为(145.30±68.67)、(244.26±38.284)、(513.10±127.27) mg·h·L-1,AUC0-∞分别为(147.89±70.45)、(246.60± 40.61)、(521.02±134.33) mg·h·L-1tmax分别为(0.30±0.06)、(0.33±0.00)、(0.35±0.05) h,ρmax分别为(87.18±36.37)、(151.13±19.02)、(271.94±38.86) mg·L-1Vz分别为(9.97±2.91)、(10.67±1.27)、(11.75±1.78) L,CLz分别为(3.88±1.239)、(4.14±0.57)、(4.03±0.86) L·h-1。多次给药组头孢西酮钠AUCss为(208.93±37.37) mg·h·L-1,AUC0-t为(208.93±37.37) mg·h·L-1,AUC0-∞为(210.64±38.55) mg·h·L-1tmax为(0.33±0.00) h,ρmax为(130.20±22.83) mg·L-1,平均稳态浓度ρss为(17.41±3.11) mg·L-1ρmax为(0.89±0.60) mg·L-1DF为(7.45±0.70),t1/2z为(1.77±0.25) h, Vz为(12.40±2.57) L,CLz为(4.90±0.95) L·h-1。结论 健康受试者单次静脉滴注头孢西酮钠0.5、1.0、2.0 g后,其体内药动学过程呈线性动力学特征;性别对头孢西酮钠的体内药动学无差异;多次给药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Vzt1/2zCLz)与单次给药无显著性差异(P>0.05);连续给药后在体内无蓄积。
  • 论著
    张在丽 郭燕萍 李中东 施孝金 钟明康
    2012, 47(4): 296-3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国产西罗莫司胶囊与市售西罗莫司口服液在中国健康男性体内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入选22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单剂量po西罗莫司胶囊或西罗莫司口服液5 mg,液质联用法测定全血中西罗莫司浓度。结果 西罗莫司胶囊及口服液的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ρmax分别为(26.62±9.97)和(25.28±5.98) ng·mL-1tmax分别为(2.27±0.55)和(1.91±2.33) h;t1/2分别为(73.07±13.81)和(65.49±17.00) h;AUC0-t分别为(372.3±146.2)和(368.2±275.0) ng·h·mL-1,AUC0-∞分别为(466.8±194.3)和(442.3±324.4) ng·h·mL-1。相对生物利用度F0-t (112.4±34.61)%,F0-∞(117.2±39.93)%。经双单侧t检验确认,2种制剂的ρmax、AUC0-t及AUC0-∞均等效,非参数检验表明,试验药西罗莫司胶囊的tmax比参比口服溶液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除tmax外,国产西罗莫司胶囊与市售西罗莫司口服液的ρmax和AUC0-t生物等效。
  • 论著
    吴春敏 江芳 金鸣 陈海滨
    2012, 47(4): 300-3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鉴定维C银翘片中非法添加物D-(-)-异抗坏血酸的结构,对样品进行添加物筛查。方法 采用CAPCELL PAK NH2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20 mmol·L-1乙酸铵(甲酸调pH至2.5)(60∶40),检测波长为246 nm,流速为1 mL·min-1;离子源为ESI源,雾化气压力为220 kPa,干燥气流速为12 L·min-1,干燥气温度350 ℃,毛细管电压3.5 kV,正离子检测。用液相色谱分离并制备维C银翘片中添加物,进行13C-NMR结构确证。结果 通过对检出的添加物[M+H]+多级质谱裂解规律解析及与D-(-)-异抗坏血酸对照品比较,鉴定添加物为D-(-)-异抗坏血酸;通过添加物13C-NMR化学位移分析,进一步确认其结构。在366批维C银翘片样品中,有64批样品检出非法添加物D-(-)-异抗坏血酸。结论 液质联用方法准确,灵敏度高,可满足定性检测的要求。
  • 论著
    苗水 郏征伟 毛秀红 陆继伟 李雯婷 王柯 季申
    2012, 47(4): 303-3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黄芪中农药多残留的测定方法。方法 样品经改良后QuEChERS方法提取,采用氨丙基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并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定性、定量测定。结果 对黄芪进行了3个添加水平的回收实验,结果表明238种农药的回收率大多在70.0%~120.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检测限大多低于0.01 mg·kg-1。结论 本法操作简单,净化效果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黄芪样品中农药多残留的日常检测。
  • 药物与临床
  • 药物与临床
    陈章强 洪浪 王洪 尹秋林 陆林祥 赖珩莉
    2012, 47(4): 311-3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同时期血小板活化状态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1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通心络组,80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80例),健康对照组50例,分别检测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CD63和GPⅡb/Ⅲa水平,测定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ET-1和NO, 并测量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服用通心络胶囊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复查上述指标并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及两组间比较。结果 ACS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GPⅡb/Ⅲa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vWF因子和ET-1显著升高(P<0.01),NO和FMD显著降低(P<0.01)。冠脉介入术后CD62p、CD63和GPⅡb/Ⅲa以及vWF因子较术前升高(均P<0.05),FMD降低(P<0.05),ET-1和N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通心络组分别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 CD62p、CD63、GPⅡb/Ⅲa及vWF因子、ET-1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P<0.01)、NO和FMD增加(P<0.05,P<0.01)。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通心络组更明显降低CD62p、CD63、GPⅡb/Ⅲa、vWF因子以及ET-1的水平(P<0.05,P<0.01),明显增加NO和FMD的水平(均P<0.01),而且治疗6个月时较治疗2个月时以上指标变化更明显(P<0.05,P<0.01)。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预防和治疗冠脉内血栓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 论著
  • 论著
    吴雄健 刘洪荣 谢军
    2012, 47(4): 3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药物与临床
  • 药物与临床
    张羽钦 朱珠
    2012, 47(4): 3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哮喘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妊娠期哮喘具有其特殊性,如何在保证妇儿安全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使用控制哮喘药物是临床上关注的热点。方法 根据妊娠期哮喘的危害和这一时期用药特点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对各类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并就药物相互作用进行了简单分析。结果与结论 通过妊娠期哮喘教育使患者正确使用哮喘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