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余华;李文明;简家荣;陈金泉;王一涛;韩怡凡
    2007, 42(15): 1121-1125.
    目的概述当前临床使用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谷氨酸受体阻断剂两类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药动学研究进展。方法分析总结国内外研究报道,对这些药物的药动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两类药物在胃肠道均能迅速吸收,并分配到脑部发挥疗效。除卡巴拉汀由胆碱酯酶代谢外,其他胆碱酯酶抑制剂均通过肝脏代谢,而美金刚胺则以原型药物排泄。他克林和多奈哌齐通过尿液和胆汁排泄,加兰他敏和石杉碱甲主要通过尿液排泄,卡巴拉汀由肾小管主动分泌排泄,尿液pH值对美金刚胺的肾排泄有显著影响。
  • 综述
    展鹏;刘新泳
    2007, 42(15): 1125-1131.
    目的综述了核苷(酸)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耐药性机制。方法以近几年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依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与结论核苷(酸)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逆转录酶对底物的识别机制及对核苷(酸)类抑制剂的切除反应,并且核糖核酸酶氨活性对耐药性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探讨耐药性机制对于研发有效的抗HIV药物以及对艾滋病的高效抗逆转录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论著
  • 论著
    钱正明;李会军;齐芳芳;贺清辉;李萍
    2007, 42(15): 1132-1133.
    目的对红花忍冬(Lonicera syringantha Maxim.)干燥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不同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用波谱及化学的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东莨菪素(scopoletin,Ⅰ),秦皮乙素(aeculetin,Ⅱ),东莨菪苷(scopolin,Ⅲ),丁香苷(syringin,Ⅳ),山柰素-3-O-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side,Ⅴ),正二十九烷(nonacosane,Ⅵ),葡萄糖(glucose,Ⅶ),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Ⅷ),豆甾醇(stigmasterol,Ⅸ)。结论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Ⅰ、Ⅲ、Ⅳ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 论著
    谢一凡;顾雅芳;周金娥;陈泽乃;陆阳
    2007, 42(15): 1134-1137.
    目的建立染料木素-4′-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Diamonsil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用磷酸调节pH至2.73)(25∶75),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61nm,柱温35℃。结果染料木素-4′-葡萄糖苷在0.5055~101.1mg·L-1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1.0000,n=6),平均回收率99.2%(RSD=1.1%,n=9),日内精密度RSD<0.5%,日间精密度RSD<0.7%,最低检测限0.2ng。同时对样品中所含染料木素、染料木素-7-葡萄糖苷和染料木素-7,4′-二葡萄糖苷等微量有关物质的分离和检测也获得满意的结果。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染料木素及其苷类的质量控制。
  • 论著
    罗晓茹;李彬;年进兴;董俊兴
    2007, 42(15): 1138-1140.
    目的研究苋科空心莲子草[Alternan theraphilox eroid es(Mart.)Griseb]的化学成分。方法有机溶剂提取,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利用化学方法和多种波谱技术(1H-NMR,13C-NMR,MS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乙醇提取物的氯仿和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得7个化合物:竹节参苷Ⅳa(chikusetsusaponin-Ⅳa,Ⅰ)、齐墩果酸-3-O-β-D-葡萄糖醛酸苷(calendulosideE,Ⅱ)、大黄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chrysophenol-8-O-β-D-glucopyranoside,Ⅲ)、土大黄苷(rhaponticin,Ⅳ)、α-菠甾醇(α-Spinasterol,Ⅴ)、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Ⅵ)、正三十二烷酸(Lacceroicacid,Ⅶ)。结论化合物Ⅰ、Ⅲ、Ⅳ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为该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信息。
  • 论著
    郭启雷;杨峻山;刘建勋
    2007, 42(15): 1141-1143.
    目的对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的果实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对掌叶覆盆子果实的甲醇提取物进行柱色谱,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Ⅰ)、槲皮素(Ⅱ)、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Ⅳ)、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Ⅴ)、对羟基苯甲酸(Ⅵ)、三十一烷(Ⅶ)。结论除了化合物Ⅵ,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 论著
    胡英;陈金亮;何彩丽;陈海靓;梁文权;高建青
    2007, 42(15): 1144-1147.
    目的考察阳离子脂质体(CL)为载体的反义寡核苷酸(ASODN)序列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以人端粒酶模板RNA(hTR)和人逆转录酶催化亚基(hTERT)为靶点的两种ASODN,用3β[N-(N′,N′-二甲氨基乙基)氨甲酰基]-胆固醇(DC-Chol)和二油酰基磷脂酰乙醇胺(DOPE)制备CL,考察其形态和粒径分布,并用其介导反义寡核苷酸转染HeLa细胞,通过噻唑蓝比色法(MTT)研究对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CL外观呈圆形,粒径均匀,在体外能够有效转染反义hTR和反义hTERT寡核苷酸序列(anti-hTR,anti-hTERT)。CL/ASODN处理后的HeLa细胞,72h后的存活率为(19.82±12.19)%(anti-hTR,2.0μmol·L-1)和(16.59±4.10)%(anti-hTERT,2.0μmol·L-1),而相同浓度游离的ASODN没有发现抑制作用。CL/ASODN复合物能够在120h内持续抑制HeLa细胞的生长。结论CL能够有效提高ASODN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作为端粒酶抑制剂的新型非病毒载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论著
    杨永青;杨公社
    2007, 42(15): 1148-1151.
    目的研究大黄酸(rhein,Rh)对大鼠前体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测定RH对大鼠前体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油红O染色提取法,检测脂肪细胞内甘油三酯积聚量的变化;采用形态学观察,检测前体脂肪细胞充脂率、充脂程度及形态变化。结果RH在5~160μmol·L-1内,对前体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变化,并可在一定程度上诱发脂肪细胞凋亡。结论Rh可抑制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具有潜在的减肥降脂作用。
  • 论著
    陈娜娜;吴曙光
    2007, 42(15): 1152-1154.
    目的检测体外培养的人肝细胞癌HepG2,Hep3B细胞和正常肝细胞系QSG7701细胞内环氧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观察环氧酶抑制剂双氯芬酸(diclofenac)对上述细胞增殖的作用,并检测前列腺素E2(PGE2)对双氯芬酸作用的影响,以探讨双氯芬酸抗增殖作用与细胞内COX-2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OX-2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细胞内蛋白水平,cellcounting kit-8(CCK-8)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结果肝细胞癌HepG2和Hep3B细胞均高表达COX-2 mRNA和COX-2蛋白,正常肝细胞系QSG7701微弱表达COX-2。10~200μmol·L-1的双氯芬酸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epG2和Hep3B细胞的增殖(P<0.01),作用72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76.41和35.21μmol·L-1。双氯芬酸对QSG7701的抑制作用较弱,IC50值为170.23μmol·L-1。20μmol·L-1 PGE2与50μmol·L-1双氯芬酸共同孵育能显著削弱后者抗HepG2和Hep3B细胞增殖的作用(P<0.01)。结论双氯芬酸通过抑制COX-2活性和PGE2的生成,特异性地抑制表达COX-2的肝癌细胞的增殖。
  • 论著
    宋金春;刘薇芝;黄岭
    2007, 42(15): 1155-1158.
    目的制备葛根素前体脂质体,并对其体外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载体沉积法制备葛根素前体脂质体,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优选处方;透射电镜观察形态;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Zeta电位;透析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包封率;动态透析法考察体外释药性质。结果制得的脂质体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平均粒径为278nm,Zeta电位为-17.5mV,包封率为(43.53±1.33)%,体外释药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结论葛根素前体脂质体包封率较高,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 论著
    帅武平;张幸国;陈金亮;何彩丽;梁文权;高建青
    2007, 42(15): 1159-1163.
    目的制备壳聚糖修饰的脂质体,考察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对脂质体性质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将壳聚糖通过静电作用修饰到脂质体表面,制备了3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修饰的脂质体(chitosan-modified liposomes;CMLs),用透射电镜、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测定CMLs的形态、粒径和表面电位;通过葡聚糖凝胶柱分离脂质体和游离的壳聚糖,计算壳聚糖的结合率;并且对CMLs在体外血清条件下的稳定性以及细胞毒性进行了考察。结果制备得到CMLs粒度均匀,Zeta电位均在+40mV左右;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在脂质体上的结合率分别为44.13%,88.50%,84.40%。血清存在条件下,相比于空白脂质体,较高相对分子质量CMLs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抗血清能力。CMLs的细胞毒性要小于阳离子脂质体。结论CMLs具有作为基因给药载体的优点,特别是在体内应用中将会有很好的前景。
  • 论著
    刘利萍;王秀珍;毛威
    2007, 42(15): 1164-1167.
    目的优化姜油树脂/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并对包合物进行表征。方法采用共沉淀法,以姜油树脂中姜酚的包合率为测定指标,通过均匀设计优化工艺参数;应用SEM,IR,DSC,TLC对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姜酚的包合率与工艺参数的相关性为:Y=56.36-6.38X1+11.21X2+2.13X3-0.016X23(r2=0.981,P<0.05),在优化条件β-CD/姜油树脂质量比(X1)7/1、包合时间(X2)1h,包合温度(X3)65℃和的条件下,姜酚包合率达(95.20±0.31)%(n=3);SEM,IR,DSC图谱显示姜油树脂与β-CD形成了包合物,TLC图谱说明姜油树脂包合前后的基本组分没有改变。结论该制备工艺简单,优化工艺参数合理,控制工艺参数可以得到高包合率的产品。
  • 论著
    毛金银;丁黎;徐贵丽;贺建昌
    2007, 42(15): 1168-1173.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西替利嗪和伪麻黄碱的LC-ESI-MS测定法,以研究健康志愿者口服西嗪伪麻缓释片后西替利嗪和伪麻黄碱的药动学过程。方法采用随机双交叉实验设计,12名健康志愿者分别空腹服用和进食后服用西嗪伪麻缓释片1片(每片含盐酸西替利嗪5mg、盐酸伪麻黄碱120mg);连续口服西嗪伪麻缓释片7d,每日2片,采用LC-ESI-MS测定西替利嗪和伪麻黄碱的血药浓度,估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空腹服用和进食后服用西嗪伪麻缓释片1片后西替利嗪的t1/2为(7.6±1.0)和(7.4±0.7)h,tmax为(0.9±0.5)和(2.6±1.2)h,ρmax为(196.3±30.1)和(154.4±28.2)μg·L-1,AUC0-36为(1.51±0.25)和(1.52±0.28)mg·h·L-1;连续口服西嗪伪麻缓释片后西替利嗪的t1/2为(7.5±0.8)h,tmax为(1.0±0.6)h,ρss-max为(246.1±38.2)μg·L-1,ρss-min为(81.3±26.1)μg·L-1,ρss-av为(126.0±24.0)μg·L-1,DF为(1.34±0.31),R为(1.39±0.18),AUCss为(1.51±0.29)mg·h·L-1。空腹服用和进食后服用西嗪伪麻缓释片1片后伪麻黄碱的t1/2为(5.2±0.4)和(5.3±0.4)h,tmax为(4.4±0.9)和(4.6±0.9)h,ρmax为(330.2±68.3)和(341.8±61.6)μg·L-1,AUC0-36为(3.60±0.89)和(3.61±0.98)mg·h·L-1;连续口服西嗪伪麻缓释片后伪麻黄碱的t1/2为(5.3±0.6)h,tmax为(4.3±0.4)h,ρss-max为(456.2±142.6)μg·L-1,ρss-min为(207.8±99.4)μg·L-1,ρss-av为(341.1±118.9)μg·L-1,DF为(0.76±0.17),R为(1.60±0.40),AUCss为(4.09±1.42)mg·h·L-1。结论所建立的人血浆中西替利嗪和伪麻黄碱的LC-ESI-MS测定方法灵敏、准确、简便。和空腹服药相比较,饮食影响西嗪伪麻缓释片中的西替利嗪的达峰浓度和达峰时间,对伪麻黄碱的药动学基本无影响。西替利嗪和伪麻黄碱在健康受试者体内不存在蓄积现象。伪麻黄碱具有缓释特征。
  • 论著
    田蕾;蒋娟娟;黄一玲;刘红;韩璐璐;许莉;李一石
    2007, 42(15): 1174-1177.
    目的建立HPLC-MS/MS法测定尿样中的瑞舒伐他汀浓度,研究其在健康国人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选择匹伐他汀为内标,尿样经叔丁基甲醚提取,采用GL Nuclosil C18(2mm×50mm,5μm),以甲醇-水-甲酸(70∶30∶1)为流动相,流速0.25mL·min-1;质谱检测为正离子方式下的MRM扫描。24例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每日空腹口服瑞舒伐他汀5,10和20mg,连续7d,测定药后不同时间段的尿药浓度。结果瑞舒伐他汀的线性范围为2~500μg·L-1(r=0.9998),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2μg·L-1,提取回收率>75%,日内和日间RSD均≤11.4%。受试者服药后的最大排泄速率均出现在药后5h左右,消除半衰期t1/2为11.2~15.8h,累积排泄率为10%,比白种人高约2倍。结论在本研究剂量范围内,瑞舒伐他汀呈线性动力学特征,中国人与白种人的药动学特征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
  • 论著
    江波;许东航;袁虹;周权;阮邹荣
    2007, 42(15): 1178-1180.
    目的研究两种左氧氟沙星片剂的体内-体外相关性。方法用不同转速测定两种左氧氟沙星片剂(分别由A,B两厂生产)的体外溶出度。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8名健康志愿受试者单剂量口服两种左氧氟沙星片后的血药浓度,用3P97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Wagner-Nelson法计算药物的体内吸收百分数,并分析体内外相关性。结果两厂生产的左氧氟沙星片剂在体内生物等效。以50,75,100r.min-1进行左氧氟沙星片体外溶出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要求。其中,以50r·min-1转速所作的体外溶出结果与体内生物利用度相关,回归方程为A:fa=2.0176ft+0.7279,r=0.957(P<0.05)。B:fa=1.8929ft+0.7749,r=0.955(P<0.05)。结论体外溶出试验与体内生物利用度有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可用体外溶出度来控制制剂质量。
  • 论著
    李方方;顾世芬;陈汇
    2007, 42(15): 1181-1184.
    目的研究静脉滴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复方制剂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方法16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静脉滴注头孢哌酮2000mg/他唑巴坦500mg复方制剂,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血浆中头孢哌酮和他唑巴坦浓度,并用DAS1.0程序处理药-时数据。结果头孢哌酮的ρmax为(194.94±40.04)mg·L-1,t1/2β为(2.23±0.41)h,AUC0-∞为(364.41±71.77)mg·h·L-1,AUC0-8为(326.73±62.84)mg·h·L-1,CLs为(5.76±1.2)L·h-1;他唑巴坦的ρmax为(26.58±4.07)mg·L-1,t1/2β为(0.87±0.12)h,AUC0-∞为(18.89±4.23)mg·h·L-1,AUC0-3为(16.91±4.43)mg·h·L-1,CLs为(27.80±6.6)L·h-1。结论健康志愿者静脉滴注头孢哌酮2000mg/他唑巴坦500mg复方制剂,头孢哌酮和他唑巴坦均符合一级消除二室模型,其主要药动学参数与文献报道接近,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参考资料。
  • 论著
    张翠莲;韩少芹;张波;梅丹;李大魁
    2007, 42(15): 1185-1187.
    目的对不同厂家的鲑鱼降钙素注射剂进行质量考察。方法参照《英国药典》2000年版、《中国药典》2005年版、《欧洲药典》2001年版和厂标,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鲑鱼降钙素、相关肽和降钙素C的含量。结果4厂家各3批样品中鲑鱼降钙素的含量分别为相当于对照品的109.08%~114.16%,83.32%~88.70%,76.17%~92.98%和83.30%~106.27%;相关肽的含量分别为0.17%~0.88%,0.69%~3.11%,0.59%~2.16%,0.46%~3.51%;M厂家降钙素C的含量为0.59%~0.65%,其他厂家降钙素C的含量均小于0.5%。结论4厂家样品中相关肽和降钙素C的量均符合规定,鲑鱼降钙素的含量M厂家高的最多,且批间差异小。
  • 论著
    谭昀杜熙;顾健;杨薇;张春燕
    2007, 42(15): 1188-1191.
    目的评价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测定他克莫司(FK506)血药浓度的质量,确定本实验室条件下FK506治疗药物监测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标准质控为样本,考察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在本实验室条件下测定FK506的方法学性质;根据临床检验质控设计评价方法对本实验室2005年度质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建立新的质控规则。结果MEIA在本实验室条件下的方法学参数为回收率为86.18%~100.40%,RSD为5.06%~11.49%;2005年本院随行质控数据RSD为12.95%~20.09%;适合本实验室该项测定的质控规则是12.0s(2)/8x-规则。结论MEIA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适于临床开展治疗药物监测,但应建立合理的质量控制规则。
  • 科研简报
  • 科研简报
    刘向峰;鲍玉琳;顾纪锋;黄桂华
    2007, 42(15): 1192-1193.
  • 药物与临床
  • 药物与临床
    王淑贞;迟兆富;郭洪志;张镛;罗本燕;裴海涛;邢成名;孙瑞元
    2007, 42(15): 1194-1196.
    目的验证和评价奥拉西坦注射液(欧兰同)治疗脑器质性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给予试验组(n=110)和对照组(n=110)病人奥拉西坦注射液6g或吡拉西坦注射液6g,均用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iv.gtt,qd,连续使用21d。观察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Blessed-Roth评分差值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并进行实验室检查。结果奥拉西坦组对NDS、MMSE、Blessed-Roth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吡拉西坦组(P<0.01),GCS量表总评分变化值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奥拉西坦组无不良事件发生,吡拉西坦组不良事件发生率0.909%,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奥拉西坦注射液(欧兰同)对脑器质性综合症疗效显著优于吡拉西坦注射液,安全性好。
  • 新药述评
  • 新药述评
    贺飞;樊英;汤致强
    2007, 42(15): 1197-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