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论 著
    王嫣然, 王彩平, 谢荟茹, 王凌, 蒋学华*
    中国药学杂志. 2014, 49(12): 1056-1061.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4.12.012
    目的 建立灵敏、快速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氯沙坦钾和氯沙坦羧酸(E-3174)浓度。方法 血浆样品中加入适量内标和冰乙酸, 以叔丁基甲醚萃取后用API 3000 LC-MS/MS进行分析。色谱柱采用SHISEIDO, CAPCELL PAK C18 MGⅡ (2.0 mm×50 mm, 5 μm), 柱温为室温, 流动相由0.1%甲酸水溶液(含5 mmol·L-1醋酸铵)-乙腈(含0.1%甲酸)(20∶80)组成, 流速0.85 mL·min-1。质谱采用多反应离子监测(MRM)的扫描模式, 以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离子电离模式下进行测定。结果 本方法的线性范围是10.10~2 525 ng·mL-1(氯沙坦钾)和9.820~2 455 ng·mL-1(E-3174), 最低定量限为10.10 ng·mL-1(氯沙坦钾)和9.820 ng·mL-1(E-3174), 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9.22%, 准确度在93.56%~102.88%之间, 萃取回收率约70%, 稳定性考察结果良好, 单个样品分析时间仅为2.5 min。2种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6.5%(氯沙坦钾)、110.0%(E-3174)。不同来源的2种氯沙坦钾片具有生物等效性。结论 本方法快速、灵敏、专属性强, 适用于氯沙坦钾的人体药动学研究及其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 资源与鉴定
    张艳艳付旭东,刘康栋,赵继敏,董子明,张振中
    中国药学杂志. 2013, 48(20): 1748-1754.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3.20.015
    目的 探讨NGR-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复合物的最佳制备方法及其靶向性。方法 溶液共混法制备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将其连接NGR构建NGR-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载药系统,并对其进行表征。考察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制备中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探头超声次数、碳纳米管的量等因素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以S180荷瘤小鼠为模型,分别静注NGR-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和紫杉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脾、心、肝、肺、肾、肿瘤各组织的药物浓度,用靶向效率(TE)评价制剂的靶向性。结果 碳纳米管-紫杉醇为1∶2;表面活性剂Poloxamer188和苯丙氨酸以7∶3混合;选择功率600 W,超声15次为探头超声条件制得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与NGR反应得到NGR-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复合物,其包封率为(83.9±2.7)%,载药量为(69.3±1.5)%,Zeta电位为(-22.6±1.5)mV,平均粒径为(182.1±2.4)nm。在小鼠脾、肝、肺和肿瘤组织中NGR-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和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的AUC显著大于紫杉醇组(P<0.05,P<0.01)。在小鼠脾、肝、肺组织中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和NGR-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的靶向效率无明显差别,在心、肾组织中的靶向效率有所下降(P<0.05),在肿瘤中靶向效率分别为6.78%和21.33%,差异显著(P<0.01)。结论 优化条件制备的NGR-单壁碳纳米管-紫杉醇复合物制备工艺和储存稳定性好,载药量和包封率高,且能显著提高紫杉醇的肿瘤靶向性。
  • 论著
    李孝栋,张丽红,肖晓金
    中国药学杂志. 2014, 49(16): 1442-1447.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4.16.017
    目的 研究组分制剂养血注射液在Beagle犬体内的动态过程,探讨复杂成分体系药动学评价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静脉滴注,不同时间点采集的血浆样品,处理后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200~350 nm下全波长扫描,计算吸光度-波长曲线下面积(简称吸波面积),得到给药后不同时间Beagle犬体内养血注射液中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丹参素钠的混合血药浓度;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不同时间血浆中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丹参素钠各单一成分的血药浓度。通过3P97程序分别对2种方法获得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拟合,获得药动学参数。结果 吸波面积法结果显示,养血注射液混合药物在Beagle犬体内的药时过程符合二室模型,c0为84.94 μg·mL-1t1/2(β)为46.94 min, AUC为3 227.77μg·min·mL-1。HPLC结果表明,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的药时过程呈单室模型,c0t1/2和AUC分别为37.02、0.54 μg·mL-1,26.24、32.35 min和1 406.75、20.50 μg·min·mL-1;丹参素钠呈二室模型,c0为48.48 μg·mL-1t1/2β为59.21 min,AUC为1 842.06 μg·min·mL-1。吸波面积法获得的养血注射液混合血药浓度比HPLC获得的各单一成分血药浓度大,混合AUC与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丹参素钠三者药物的AUC之和接近,生物半衰期均较短。结论 吸波面积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联合使用能较好地阐述养血注射液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为西药复方、组分中药以及复杂体系的中药复方制剂药动学研究和评价提供了科学思路和可行途径。
  • 论著
    段英姿,客绍英
    中国药学杂志. 2015, 50(5): 394-398.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05.004
    目的 研究9个不同引种柴胡地上部不同器官、不同生长期总黄酮含量变化规律,探讨最佳采收期及最优品种。方法 采用微波辅助优化提取条件,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含量。结果 最佳提取条件:乙醇浓度80%,每次微波时间40 s,微波10次;不同生长期不同器官总黄酮含量差异较大,呈上下波动趋势;花中含量最高,在4.65%~16.75%内,平均为7.59%,营养生长期总黄酮含量:叶>茎,花期含量:花>叶>茎;果期:甘肃陇西、辽宁沈阳、山东菏泽和河北安国柴胡:果>叶>茎,其他柴胡:叶>果>茎;9个引种柴胡在花期和果期总黄酮含量较高,以甘肃陇西柴胡(初花期)含量最高,可达27.41%。结论 柴胡地上部分含有较高黄酮,建议在花期或果期进行采收,对其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 论著
    郭明a, 费萌a, 马燕飞a, 王向军b
    中国药学杂志. 2015, 50(6): 521-526.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06.013
    目的 基于分子自组装原理,以医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Mn=2 000)与β-环糊精(beta-cyclodextrin,β-CD)形成新型囊泡,包合水溶性药物梓醇。方法 通过透射电镜(TEM)、Zeta电位仪和激光粒度仪表征囊泡的形貌和结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囊泡的药物包合率。结果 载药囊泡制备成功,其粒径分布在110 nm左右,接近纳米囊泡级别;Zeta电位在-19 mV左右,说明囊泡稳定性较好。并且,粒径和Zeta电位均随囊泡浓度和pH值的改变呈相关趋势改变,为优化囊泡的制备提供了参考。囊泡的载药率在52%左右,载药率良好。结论 该实验为水溶性药物的包合提供了参考。
  • 综述
    马全鑫, 陈民利*, 王逸平
    中国药学杂志. 2015, 50(4): 317-322.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04.012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 PLA2)是磷脂水解酶超家族中的一员,能水解低密度脂蛋白中的氧化修饰磷脂,产生溶血卵磷脂和氧化性游离脂肪酸两种促炎介质。最近研究发现Lp- PLA2能够介导炎症反应以及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 AS)的形成,现已成为一个新炎性反应标志物和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风险预示因子。针对这一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关键酶设计的抑制剂很多。其中Darapladib是目前最接近上市的一种Lp- PLA2特异性抑制剂,目前其Ⅲ期临床试验已完成。Darapladib作为一种新兴的抗AS分子靶点药物,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它能降低Lp- PLA2的活性,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控制AS的发展与恶化。本文综述了Lp- PLA2及其抑制剂Darapladib在AS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近年来 Darapladib的药效学研究进展。
  • 论著
    王婷,蒋学华,王凌*
    中国药学杂志. 2015, 50(3): 253-257.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03.015
    目的 建立EZ:faastTM氨基酸分析试剂盒联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谷氨酰胺的浓度,并用此方法对谷氨酰胺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进行研究。方法 大鼠血浆用EZ:faastTM氨基酸分析试剂盒进行样品处理,而后采用API 3000 HPLC-MS/MS进行分析。色谱柱采用Phenomenex, EZ:faast 4 μ AAA-MS(3.0 mm× 250 mm, 4 μm),柱温为20 ℃,流动相由0.2%甲酸水溶液(含5 mmol·L-1乙酸铵)-甲醇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1。质谱采用多反应离子监测(MRM)的扫描模式,以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离子电离模式下进行测定。结果 本方法在3.003~150.2 μg·mL-1内线性良好(r=0.996 6),最低定量限为3.003 μg·mL-1,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5%,准确度在85%~115%之间,萃取回收率约90%,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谷氨酰胺在室温放置、处理后放置、反复冻融及长期冷冻条件下稳定性良好。结论 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准确,样品处理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谷氨酰胺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论 著
    江云霞,田红翠,张靖悦,韩飞,许卉*
    中国药学杂志. 2014, 49(8): 679-682.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4.08.014
    目的建立测定牛蒡苷元在大鼠血浆中药物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牛蒡苷元纳米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萃取处理,色谱柱为Agilent C18柱(4.6 mm×250 mm, 5 μm),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水(52∶48,V/V),检测波长为280 nm,以槲皮素为内标。以4 mg·kg-1的剂量给大鼠iv牛蒡苷元纳米乳,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用DAS2.1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牛蒡苷元在0.1~10 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2),定量下限为0.1 mg·L-1,最低检测限为0.03 mg·L-1,提取回收率在85%以上,日内、日间RSD均小于6%。牛蒡苷元在大鼠体内的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分别为(0.134±0.085) 、(1.471±0.164) h。结论本方法可用于测定牛蒡苷元在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牛蒡苷元纳米乳在大鼠体内迅速分布,而且消除较慢。
  • 论著
    袁琳, 黄文忠*, 梁德强, 马银海, 杜芝芝
    中国药学杂志. 2015, 50(6): 497-501.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06.007
    目的 研究合柄铁线莲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分离材料和方法,结合半制备液相分离合柄铁线莲中的黄酮苷类成分。运用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1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1)、异牡荆素(2)、过山蕨素(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7-α-L-鼠李糖苷)(3)、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4)、山柰酚-3-O-α-L-(4-O-乙酰基)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5)、山柰酚-3-O-(2-β-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6)、染料木素-7-O-β-D-呋喃芹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7)、澳白檀苷(8)、槲皮素-3-O-β-D-(6″-n-丁基)葡萄糖醛酸酯(9)、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10)和异荭草素(11)。结论 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资源与鉴定
    魏锋,刘薇,严华,石岩,张文娟,张萍,程显隆,马双成*
    中国药学杂志. 2015, 50(4): 277-283.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5.04.001
    中药材种植养殖环节标准化、规范化落实不到位,采收、产地初加工操作不规范,中药饮片生产及流通环节违法染色增重、掺杂使假,中药材专业市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制假售假、违法经营中药饮片和其他药品等现象严重影响中药材及饮片质量安全,危害公众健康。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3年组织开展药品“两打两建”专项行动以来各省市药品监管部门检查和抽验工作为基础,对发现的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以期反映我国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现状,为相关部门监管政策的制定、标准修订和完善提供参考。
  • 药事管理
    易湛苗,赵荣生*
    中国药学杂志. 2014, 49(24): 2227-2229.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4.24.019
    目的 借鉴国内外同行药学实践中进行药学教育创新的策略,为改进国内临床药学教育质量提供参考经验。方法 检索国内外在药学教育创新方面的策略,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 目前国内外同行在教学方式方面引导学生对论文进行批判性评价并通过问题设置来改善教学过程,在课程设置方面探索了国内外课程的差异并提出改进方向,在教学支持技术方面探索了在线教学、模拟药房和虚拟资源的利用,在临床实践方面以HIV患者生活质量和跨学科合作学习为例子介绍了药学教学模式创新对临床实践的影响。结论 今后药师还需要在药学教育的改革上进行更多的研究,以便在医疗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 药物与临床
    都丽萍,张钰宣,梅丹*
    中国药学杂志. 2014, 49(7): 613-617.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4.07.025
    目的 评价间羟胺对麻醉中血流动力学的维持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检索国内外常用医药数据库,纳入间羟胺对比常规/安慰剂或麻黄碱维持血循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间羟胺相比于常规/安慰剂组而言,维持麻醉中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明显,两组麻醉中低血压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的降低幅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率的变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间羟胺与麻黄碱相比,两组麻醉中低血压发生率的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收缩压的降低幅度差异及心率的变化幅度的差异也均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结论 间羟胺能较好地维持麻醉期间的血流动力学,且疗效与麻黄碱相当;在安全性方面间羟胺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比麻黄碱低。
  • 药物与临床
    刘真 唐惠林 翟所迪
    中国药学杂志. 2011, 46(22): 1762-1767.
    目的 评价来曲唑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促排卵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系统评价和临床试验数据库,CNKI,收集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经质量评价后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项随机对照试验,均为英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妊娠率、排卵率、流产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来曲唑和枸橼酸氯米芬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5[0.86,1.54],1.11[0.91,1.34],1.45[0.52,4.08],0,[-0.01,0.01]);对于BMI<3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来曲唑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枸橼酸氯米芬[妊娠率:RR=1.64,95%CI(1.08,2.50)]。结论 对于BMI<3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来曲唑可以取代枸橼酸氯米芬成为一线促排卵药物;而对于BMI>3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建议仍采用指南方案,先行生活方式的改善。来曲唑能否代替枸橼酸氯米芬成为一线促排卵药物仍需大规模的,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 药事管理
    唐红波,姜梅,周京伊,郭海彬,李轶凡,马小磊,马博,郑智,张为远,庄太凤*,冯欣*
    中国药学杂志. 2014, 49(24): 2230-2233. https://doi.org/10.11669/cpj.2014.24.020
    目的 调研产科临床工作人员对药学服务的认知、态度、实践、现状和期望,为建立我院产科药学服务路径提供依据。方法 参阅文献并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调查问卷,问卷分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项选择每项为1分,问卷发至我院产科6个住院病区和2个门诊病区共202名工作人员,在1~2 d内收回,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99.5%。结果显示我院产科工作人员对药学服务持欢迎态度,对药学服务的认识有待提高,与此同时,认为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困难,主要包括药师本身知识、技能的提高和领导的态度;在服务形式和内容上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认为形式上可多样化,主要包括纸质版药品和疾病信息、医院内药学信息查询机,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用药咨询和指导、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用药相关问题分析、药学教育和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订。结论 通过调研分析我院产科工作人员关于药学服务相关问题,为建立产科药学服务路径包括服务的时机、形式和内容提供了重要策略支持。
  • 新药合成
    莫若瑩;秦锡元
    中国药学杂志. 1959, 7(08): 395-395.
  • 论著
    胡玉钦 张运好 侯艳宁 赵曦 张彦玲 杨汉煜
    中国药学杂志. 2010, 45(3): 214-217.
    目的 评价2种氨麻苯美片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 20名健康受试者按两制剂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口服2种氨麻苯美片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血浆中伪麻黄碱、O-去甲右美沙芬和苯海拉明的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测定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的浓度,使用DAS1.0软件计算各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统计分析。结果 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中对乙酰氨基酚的ρmax分别为(6.16±1.24)和(6.04±1.03) mg·L-1, tmax分别为(1.31±0.69)和(1.50±0.70)h,AUC0-16 h分别为(29.17±6.67)和(28.76±6.29) mg·h·L-1;伪麻黄碱的ρmax分别为(210.0±30.3)和(214.6±35.7)μg·L-1,tmax分别为(2.33±1.08)和(2.23±1.19)h,AUC0-24 h分别为(1 887.4±364.3)和(1 936.8±444.3)μg·h·L-1;苯海拉明的ρmax分别为(84.4±24.6)和(92.2±29.2)μg·L-1,tmax分别为(2.75±1.11 )和(2.98±1.06) h,AUC0-36 h分别为(819.2±284.7)和(937.5±391.4)μg·h·L-1; O-去甲右美沙芬的ρmax分别为(6.63±2.90)和(6.00±2.15) μg·L-1,tmax分别为(2.73±0.92)和(2.58±1.05)h,AUC0-24 h分别为(42.79±13.02)和(40.24±11.92)μg·h·L-1。以AUC0-t计算,受试制剂中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苯海拉明和右美沙芬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99.1±9.6)%,(102.7±13.5)%,(114.3±25.3)% 和(95.6±17.3)%。结论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种氨麻苯美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 综述
    张竞文, 胡欣, 金鹏飞
    中国药学杂志. 2020, 55(5): 333-336.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0.05.001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在武汉暴发。近期不断有专家指出SARS-CoV-2感染者病情的突然加重可能和“炎症风暴”(细胞因子风暴)有关。但目前并无针对于此的特效药。笔者结合相关文献的检索和分析,对细胞因子风暴进行解读,对细胞因子风暴的药物治疗进行探索性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论著
    余平, 李叶子, 万少兵, 王瑛
    中国药学杂志. 2020, 55(12): 1042-1045.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0.12.014
    目的 探讨连花清瘟颗粒联合阿比多尔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疗效。方法 收集2020年2月17日~3月6日武汉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29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148)予以阿比多尔口服治疗,观察组(n=147)予以连花清瘟颗粒联合阿比多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YM)、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胸部CT复查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 vs 64.86%),转重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29% vs 23.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主要中医证候积分(发热、乏力、咳嗽、咽干咽痛及胸闷)及CRP、P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WBC、LY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胸部CT疗效有效率为69.39%,高于对照组的62.8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结论 连花清瘟颗粒联合阿比多尔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轻度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调节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提高疗效,降低转重症率。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李鹤, 谭晓川, 姜栋, 唐柔, 郝玉梅, 张宇佳, 方夏琴, 马春晓, 李平平, 郑稳生
    中国药学杂志. 2020, 55(4): 284-292.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0.04.004
    2019年底开始,中国武汉出现了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冠状病毒2(severs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发的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并迅速蔓延。此前世界范围内已爆发过两次不同冠状病毒引发的导致严重后果的疫情,分别是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和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本文介绍了冠状病毒的结构与分类,讨论了3种冠状病毒——SARS-CoV、MERS-CoV和SARS-CoV-2的起源、病毒学特点与流行病学概述,综述了目前上市以及研发中可能预防和治疗冠状病毒感染的药物,以期阐释冠状病毒的特征,为SARS-CoV-2及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治提供参考。
  • 综述
    罗怡婧, 黄桂婷, 郑琴, 岳鹏飞, 杨明
    中国药学杂志. 2020, 55(17): 1401-1408.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0.17.001
    固体分散体为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与生物利用度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法,从其发现到现在已近60年,已有26个药物制剂品种先后获得FDA批准上市,而且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涌现出了静电纺丝法、超临界流体法及喷雾冷冻干燥技术等。笔者将对固体分散体技术与载体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以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方法与载体的发展为主线进行综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展望,期望为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的研发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