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庆祝《中国药学杂志》创刊70周年
    鲁金月, 王莹, 徐慧, 胡家淳, 赵一, 王琰, 马双成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8): 649-657.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08.001

    2012年到2022年十年间,创新药物层出不穷,药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特点,由此推动了药物分析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笔者围绕化学药物分析技术、中药分析技术、生物药物分析技术及药物分析新技术4个方面,对近十年来我国药物分析前沿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综述,并展望了未来药物分析领域应重点关注的方向,以期为推进药物分析技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奠定科学基础。

  • 庆祝《中国药学杂志》创刊70周年
    方莲花, 王月华, 杜冠华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4): 289-295.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04.001
    药物筛选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手段和基础环节,高通量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HTS)是一种为寻找新药先导物而对大量样品进行药理活性评价分析的技术手段。HTS技术体系综合应用药理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管理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实现了药物筛选的快速、高效、微量化、自动化和规模化。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发展,HTS已成为新药研究和开发的重要技术方法,在新药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对HTS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新药发现和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李玥, 郭宏丽, 赵越桃, 胡雅慧, 卢孝鹏, 陈静, 陈峰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19): 1731-1735.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19.002
    拉考沙胺(lacosamide,LCM)作为第三代抗癫痫发作药物,于2021年在我国被批准用于4岁及以上部分性发作患者的单药治疗。本文通过回顾分析LCM应用于儿童癫痫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旨在总结和讨论LCM在这一特殊群体中的目标血药浓度范围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表明,生理病理、联合用药、药物代谢酶编码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等多种因素会对LCM药动学过程产生影响。应强调的是,虽然LCM在治疗我国儿童癫痫时的最佳血药浓度报道较少,但有研究表明,2~10 μg·mL-1可考虑作为LCM治疗儿童期癫痫的目标血药浓度范围。当然,关于LCM在儿童人群的治疗药物监测和目标治疗浓度范围有待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进一步研究。
  • 综述
    艾永建, 何梦崎, 梁琼麟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20): 1801-1813.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20.001
    纳米酶是一类既有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能,又有催化功能的模拟酶。近年来,由于交叉学科的爆炸式发展,关于纳米酶的研究呈指数性增长。为了突出纳米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成果,帮助相关研究人员了解纳米酶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本文概述了纳米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新进展。从纳米酶在疾病治疗和疾病诊疗一体化研究两个方面出发,总结了纳米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在疾病治疗领域,纳米酶用于肿瘤、炎症、细菌感染和心脑血管相关疾病治疗的应用研究。总结了纳米酶联合光声成像、磁共振成像与和光热成像技术等在疾病诊疗一体化领域的研究新进展。对纳米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综述
    王曦, 逯文敏, 贾菲, 王向涛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6): 475-483.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06.002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高渗透强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EPR) 成为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的主要理论基础。由于EPR效应的问世,纳米技术在抗肿瘤研究领域引起了更多的关注。然而,由于复杂的肿瘤微环境、肿瘤异质性、小鼠肿瘤模型与临床肿瘤模型的差异,基于EPR效应的新药研究在临床试验中表现远低于预期。因此,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很多探索,笔者从改善肿瘤微环境、纳米粒子的设计和修饰、物理辅助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提高EPR效应的策略,以及不依赖EPR效应的抗肿瘤药物递送技术,为抗肿瘤纳米药物的设计和临床转化提供新视角。
  • 论著
    李萌, 杨雅岚, 赵雪羽, 王文波, 武刚, 于传飞, 王兰
    中国药学杂志. 2022, 57(24): 2061-2066.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24.003
    目的 优化2015年版《中国药典》已收录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毛细管电泳法(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sodium dodecyl sulfate,CE-SDS)用于单抗分子大小变异体测定,及制备CE-SDS的系统适用性对照品。方法 优化2015年版《中国药典》CE-SDS的关键参数,包括样品缓冲液的pH及紫外检测波长;制备了CE-SDS的系统适用性对照品,开展了多个实验室间协作研究,并利用分子排阻色谱(size exclusion-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SEC-HPLC)、成像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imaged capillary isoelectric focusing, iCIEF)及CE-SDS评价其长期稳定性(18个月)。结果 优化了该方法的关键参数:样品缓冲液pH值为6.5,检测波长为214或220 nm;制备了CE-SDS的系统适用性对照品;协作标定非还原CE-SDS的主峰纯度为92.19%~94.77%,还原CE-SDS的非糖基化重链(non-glycosylated heavy chain,NGHC)含量/总重链含量为0.93%~1.66%;18个月的长期稳定性良好。结论 修订了2015年版《中国药典》三部3127:单抗分子大小变异体测定法(CE-SDS法),并为该法研制了系统适用性对照品,收录于202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3127,助力相关企业的研发和质控。
  • 庆祝《中国药学杂志》创刊70周年
    赵军宁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9): 749-761.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09.001
    我国的中药监管经历了传统中药质量监管(感官性状鉴别)、现代中药质量监管(理化性质分析)、中药注册标准建立(有效性、安全性与质量控制技术)、中药监管科学行动及科学监管(新工具、新标准、新方法)等制度演进和科学化进程,目前已经进入全过程审评审批加速、全产业链质量管控、全生命周期技术创新、全球化监管协调的全方位科学监管新阶段。本研究提出中药监管科学(TCM rugulatory science)是基于中药产品特殊的中医和药品“双重”属性,通过中西医药学、监管科学等的跨学科知识、技术融合研究,研发符合中药特点的新工具、新标准和新方法,用以评估受监管的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和风险获益综合性能的新兴科学,以加速中药新兴技术产品转化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药监管科学既是监管科学(rugulatory science)在中药监管领域应用的新兴前沿学科,也是中西医融合研究(convergence research)的新策略和新范式。把监管科学和融合科学研究引入中药监管领域,源自国家药监部门肩负的“强化药品安全监管”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是药监部门主动适应中医药守正创新、科技发展、产业推动、健康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所采取的变革性措施。进一步全面强化中药监管科学体系建设,解决中药监管基础性、关键性、前沿性和战略性技术问题,对于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审评审批体系和实现更高水平的中药科学监管,加速中药新技术新产品转化应用,造就强大中药产业,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至关重要。
  • 综述
    田诗意, 方方
    中国药学杂志. 2022, 57(18): 1504-1511.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8.002
    吩噻嗪是含杂原子的三环化合物,于19世纪后半叶在染料工业中发现并被应用。近年来,陆续发现以吩噻嗪结构为母核的部分衍生物具有抗癌、抗菌、抗阿尔兹海默症、抗氧化以及抗病毒等多种药理活性。笔者综述了吩噻嗪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相关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总结不同活性类型吩噻嗪衍生物的构效关系,为吩噻嗪类化合物的深入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 庆祝《中国药学杂志》创刊70周年
    王敬文, 王辉, 于锏茗, 刘骏炜, 韦庆超, 张烜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24): 2201-2208.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24.001
    药物制剂相关制备技术对药物制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文献分析,回顾近十年来制剂相关技术发展,针对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热熔挤出技术、药物纳米晶制备技术、包衣技术、3D打印技术及微流控技术进行综述,总结其发展历程、应用范围与特点等内容,为我国药剂学及相关领域药物制剂制备技术的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助力我国药剂学及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
  • 综述
    孔思思, 米秀芳, 舒琦, 宋俞
    中国药学杂志. 2022, 57(15): 1241-1246.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5.003
    醋酸亮丙瑞林是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的高活性类似物,临床可用于治疗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等性激素依赖性疾病。醋酸亮丙瑞林口服不易吸收,且半衰期较短,目前多制备成缓释微球制剂以提高生物利用度并减少给药次数。但缓释微球需具备多项特性才适宜临床应用,包括适宜的微球粒径、高载药量、高包封率、低程度的初始突释效应以及长释药周期,这些特性间既需要兼顾,更需要均衡。笔者将结合国内已上市的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制剂,对其主要特性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评价和综述,以期为其进一步发展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 庆祝《中国药学杂志》创刊70周年
    马双成, 王莹, 魏锋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1): 2-9.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01.002
    中医药从古至今在人类疾病防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随着振兴中医药事业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医药产业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构建科学、合理的中药质量与安全评价体系,建立高质量的标准是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笔者对中药质量标准现有体系及尚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梳理了近十年来中药质控领域较为系统的新模式方法,展望了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未来中药领域应重点关注的方向,以期为中药质控体系创新与完善建言献策、拓宽思路,为促进中药产品质量提高奠定基础。
  • 庆祝《中国药学杂志》创刊70周年
    刘高峰, 陈孝, 张毕奎, 赵荣生, 敖海莲, 屈建, 张玉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22): 1993-2015.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22.001
    医院药学学科建设永远在路上。本文回顾新中国成立74年来医院药学发展经历的3个阶段:药品匮乏,粗犷管理;以药养医,供大于求;药学服务,创新驱动。医院药学部门主要任务由“找药”“进药”到“用药”,凤凰涅槃,蜕变重生。医院药学学科逐步产生新理论、新方法、新成就,学科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工作、结合临床开展应用研究、推广应用药学新技术、加强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医院药学的学术建制与发展:确立临床药学专业学制教育与培养临床药师、医院药学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引领作用、评选国家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探讨医院药学学科研究范围与建设内涵、出版医院药学学术期刊、专著及系列培训教材、开展医院药学学术活动与国际交流等;致敬一代代医院药学工作者执着坚守、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铭记老一辈医院药学专家的科学家精神。展望医院药学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加强临床药学专科建设适应临床医学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新型药学服务模式的药师,推进临床药学实践创新,提升药学服务质量,强化信息技术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发挥作用,医药协同技术创新满足临床药学服务需要。
  • 综述
    龙雪莎, 王钦, 汪从雨, 王贞超, 欧阳贵平
    中国药学杂志. 2022, 57(22): 1865-1872.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22.001
    荜茇酰胺是源自胡椒科植物荜茇中的一种生物碱,学者们通过研究荜茇酰胺及其衍生物,发现其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包括:抗炎、神经保护、抗虫、抗肝纤维化、抗血管钙化及抗癌等。荜茇酰胺结构主要存在3个反应位点,笔者从荜茇酰胺出发,以其不同反应位点为线索,阐述荜茇酰胺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同时浅谈其作用机制,为荜茇酰胺的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 综述
    张慧杰, 陈晓旭, 王芳宇, 刘燕, 梁颖, 孙浩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8): 658-667.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08.002
    钾离子(K+)是维持人体生理机能的重要阳离子。高钾血症除引起肌肉抽搐、麻痹外,可诱发多种类型心律失常,严重者导致猝死,并可增加慢性肾脏病、心力衰竭等疾病患者的死亡风险。K+结合药物可通过结合肠道内K+、并促进其肠道排泄而达到降低血钾水平的目的,是降低及控制血钾的重要方法。这类药物包括阳离子交换树脂(聚苯乙烯磺酸钠,聚苯乙烯磺酸钙)及新型K+结合药物(环硅酸锆钠,patiromer)。笔者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上述K+结合药物的特点、临床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这类药物的深入研究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 综述
    朱鋆芳, 聂旭阳, 高敬林, 孙亚棋, 冯章英, 王明霞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7): 553-559.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07.001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pe 2,HER2)的过度表达是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针对HER2的靶向药物显著改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延长生存期,但原发性耐药或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获得性耐药最终仍会导致疾病进展甚至转移。目前抗HER2肿瘤药物的耐药策略研究尚不完善;但随之增多的耐药机制方面的探讨,有助于对抗耐药疗法进行甄别和筛选,同时也促进了更多新药的开发。因此,笔者综述了抗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代表药物耐药策略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制定应对耐药的有效策略或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 综述
    陈敏, 孙萍, 宿洁, 康悦, 李新朋, 张波
    中国药学杂志. 2022, 57(15): 1232-1240.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5.002
    通过文献检索,对国内外近20年蛋白多肽类药物在纳米粒、脂质体、传递体、微球、水凝胶等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按照载体材料、所用技术、性能或给药途径等进行分类介绍,为蛋白多肽类药物新制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结果发现研究较多的蛋白多肽类纳米粒有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壳聚糖纳米粒、固体脂质纳米粒和无机纳米粒;脂质体有长循环脂质体、靶向脂质体、长循环靶向脂质体和多囊脂质体;微球有口服微球、注射微球和鼻黏膜给药微球;水凝胶主要为环境敏感型水凝胶,如温度敏感型水凝胶和pH敏感型水凝胶。这些新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稳定性,延长其体内半衰期,减少给药次数,增加治疗效果,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实现了该类药物的靶向、缓控释给药。但上述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议进一步加强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制药新技术、新辅料、新剂型和新给药系统的研究,以便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 综述
    尚宇夫, 王月华, 杜冠华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11): 949-953.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11.001
    自闭症是以社交障碍、沟通技能受损、兴趣狭隘及行为重复刻板为典型特征的精神类疾病。自闭症发病与遗传因素、非遗传因素及二者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相关,其中突触蛋白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分子通路功能障碍以及脑部炎症反应等是导致自闭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自闭症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诊断手段还不完善,自闭症的研究仍是目前精神疾病研究的热门领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机制、疾病模型以及新药研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综述
    张钧凯, 金学睿, 严吉, 陈璨羽, 邓国英
    中国药学杂志. 2022, 57(24): 2045-2050.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24.001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解决了诸多感染问题,但也导致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产生。传统抗生素对耐药菌的杀伤作用不断减弱,使其威胁持续增加。因此,为了对抗细菌日益增长的耐药性,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抗菌物质,寻找新的抗菌机制。纳米金属材料以其独特的性质,慢慢展现出作为广谱抗菌剂的潜力,其中又以纳米氧化锌颗粒效果较好,可以通过产生活性氧、溶出锌离子以及直接接触等机制杀伤细菌。基于此抗菌特性,纳米氧化锌在医疗、食品包装、纺织等领域具有巨大潜力。本文将围绕纳米氧化锌的抗菌机制及抑菌应用展开论述。
  • 综述
    吴宏辉, 许东航, 高建青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9): 762-770.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09.002
    细胞移植疗法方兴未艾,其中干细胞因其分化替代、旁分泌滋养能力、天然炎症归巢能力和低免疫原性优势可促进细胞和组织再生,在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巨大的潜能。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主要类型,发病后常伴随着不可逆转的神经功能损失和组织坏死。干细胞移植疗法在脑部疾病的治疗中表现出色,除自身的修复作用外,还可以利用干细胞作为药物/基因的靶向递送载体,调节卒中发生后的疾病微环境,促进神经再生。笔者对干细胞的炎症归巢能力及机理、干细胞的药物/基因携载方法和移植干细胞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讨论干细胞移植疗法在临床转化中存在的问题,为基于干细胞的基因传递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靶向治疗提供参考和新思路。
  • 综述
    张玉, 王凯平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12): 1065-1073.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12.002
    当归作为传统的药食同源的中药材,素有“十方九归”之美誉,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保肝护肝等功效。当归多糖是其最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当归多糖具有抗贫血、保肝护肝、调节糖脂代谢等多种药理活性。本文系统性总结了当归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解析、药动学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当归多糖的后续深入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基础与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