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药研制的回顾与展望

彭司勋;王尔华

中国药学杂志 ›› 1981, Vol. 16 ›› Issue (04) : 219-226.

PDF(1228 KB)
PDF(1228 KB)
中国药学杂志 ›› 1981, Vol. 16 ›› Issue (04) : 219-226.
综述

我国新药研制的回顾与展望

  • 彭司勋;王尔华
作者信息 +
文章历史 +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彭司勋;王尔华. 我国新药研制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药学杂志, 1981, 16(04): 219-226

参考文献

[1]韩锐等:药学学报11:330.1964中国医学科学院日坛医院内科:中华医学杂志59:103,1979 [2]任云峰等:药学学报12:267,1965;上海药物研究所等:中华医学杂志54:693,1974 [3]潘百川等:化学学报26:131 .1960;陈瑞婷等:药学学报8:217,1960 [4]任云峰等:科学通报11:43, 1961;吴德政等:药学学报9:611,1962 [5]陈宝珍等:科学通报10:331 .1959';王道苑等:药学学报8:223,1960 [6]张椿年等:药学学报10:600.1963;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医药工业(1):3,1976 [7]肿瘤防治简报(2~3):154,1977 [8]合成药物学术会议论文摘要(辽宁),1964 [9]张椿年:医药工业(10),1,1979崔慧莲:医药工业(5):44,1978 [10]上海药物研究所等:中国科学(3):281, 1977 [11]任云峰等:科学通报25:189,1980 [12]王广生等:中草药通讯(3):19, 1978 [13]刘纪云等:药学学报15:271,1980;北京第四制药厂科试组:中草药通讯(6):27,1978 [14]王汝宽:科学通报23:384,1978;天津市药品检验药物研究所:中草药通讯10:12,1977 [15]孙南君等:药学学报14:39, 1979 [16]翁尊尧等:科学通报21:285,1976 [17]吴莲明等:中草药通讯(4):6,19781陈迪华等:中草药通讯(3),7,1979;四川省中药研究所:中草药研究资料(17),靛玉红研究专辑,1979 [18]沈阳药学院中草药研究室等:沈阳药学院学报(7):82;1975;山东中医药研究所;中医药研究资料(10) :38,1976 [19]山东农吉利治癌研究协作组:中草药通讯(2):8,1972;山东农吉利抗癌协作组:中草药通讯(11):5,1977;黄亮等:药学学报15:278,1980 [20]河南省医学科学研究所药理药化组等:科学通报23:53,1978;张覃沐等:科学通报25:1051, 1980 [21]昆明制药厂:中草药通讯(4):25,1974 [22]本品鉴定会资料,1979;廖彩森:药学通报15:58. 1980 [23]上海第三制药厂中心试验室:医药工业2:36,1979 [24]全国抗癌药物会议资料(1978) [25]朱关平等:科学通报23:761,1978: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华医学杂志58:598.1978 [26]上海医药工业公司编:肿瘤药物介绍.1980;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编:药品集,抗肿瘤药物,186页,1980 [27]顾芝萍等:中国科学(2):229.1975;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学学报14 :50 2. 19 79 [28]应百平等:化学学报35:103.1977;芫花菇三结合协作组:医药工业(2):5,1978 [29]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中国科学(2):200.1976;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科学通报23:176.1978 [30]男用节育药全国协作组:中华医学杂志58:.155.1978;钱绍祯等:科学通报25:1049, 1980 [31]江苏医学杂志社编:血吸虫病防治专辑,1979 [32]雷兴翰等:药学学报9 :429,1962 [33]雷兴翰等:丙烯酸衍生物的抗日本血吸虫作用,上海医工院资料,1963 [34]胡玉琴等: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技术资料汇编,140页,1972:肖树华等:中华内科杂志16:272.1977>胡玉琴等: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技术资料汇编,140页,1972:肖树华等:中华内科杂志16:272.1977 [35]四川省医学科技情报站:四川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汇编,89页.1979;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所:1966- 1970年年报,81页 [36]青篙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科学通报22:142.1977;刘静明等:化学学报37:129,1979;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抗疟研究组:医药工业(1):30, 1979 [37]梁晓天等:1978年上海地区性药学学术会议资料 [38]黄兰孙等:药学学报14 :561,1979 [39]上海第十四制药厂:疟疾研究(化学合成药与临床观察专辑),68页,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1975 [40]郑贤青等:药学学报14:156,1979 [41]陈昌等:中华各医学杂志54:488,1974 [42]许德余等:药货通报15:180.1980:第二军医人学523研究组:合成抗疟药研究资料(),103页,1973 [43]高徐生等:药学学报14:77, 1979 [44]湖南医学院等:钩瑞螺旋体病防治研究技术资料汇编,第一集 [45]上海医工院医药工业技术情报站:全国新药介绍,第四辑,75页,1975 [46]舒国欣等:化学学报38:196.1980;四川省医学科技情报站:四川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汇编,84页,1979 [47]沈阳药学院:新医药学杂志(3):33,1972;沈阳药学院药理研究室等:中草药通讯(1):32,1978 [48]潘百川等:中国科学(6 ):602,1976,陈思义等:中华医学杂志38:319.1902 [49]东北制药总厂等:疟疾急救药“脑疟佳”的研究技术总结,1977 [50]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抗疟研究组:医药工业(1 ) :30,1979;桂林制药厂中试室523组:青篙衍生物研究,内部资料1978 [51]雷兴翰等:硝基呋喃类化合物的抗寄生虫作用内部资料,1980 [52]上海医工院医药工业技术情报站:全国新药介绍,第四辑.212页,1975 [53]南京药学院,镇江第二人民医院等:内部资料.1980 [54]刘嘉森等:中国科学3 :232,1978;上海中医研究所等:中华内科杂志1:184,1976 [55]方圣鼎等:科学通报24:431,1979 [56]梁庆桑等:中草药通讯9:1,1979 [57]店宗俭等:中国科学1:15. 1974 [58]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科学通报23:384.1978 [59]济南军区总医院药局:中草药通讯(3):10, 1978 [60]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理室气管炎组:中华医学杂志55:856,1975 [61]东北制药总厂:医药工业(8):11,1972 [62]河南省药品检验所:中草药通讯〔2):16,1975;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等:中草药通讯(9):7,1977 [63]姚应鹤:药学通报15:259,1980 [6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9176部队;医药工业(12):9, 1978 [65]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9176部队:医药工业(11):4,1978 [66]黎莲娘等:药学学报9 :352.1962;陈淑风等:药学学报10:225,1963 [67]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理室:中华医学杂志53: 269,271.197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等:化学学报34:38,1976 [68]谢晶曦等:科学通报20:52,1975;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理室神经组:中华医学杂志55:795,1975 [69]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华医学杂志51:5:15,1971 [70]成都制药一厂:中草药通讯(6):21. 1979 [71]周俊等:化学学报37:183.1979; 39:162.1980 [72]刘国卿等:中草药通讯(3):21,1977 [73]四川省马桑寄生和马桑科研协作组:中草药通讯(11):34,1977;四川医学院药学系药物研究室:中草药通讯(6):6,1977 [74]金国章等:药学学报9 :.187.1962:朱任宏等:化学学报28:89. 1962 [75]金国章等:药学学报11:754.1961 [76]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版院内科癫间门诊:,中华内科杂志2:321.1977:北京医学院从础部药理教研组:北京医学院学报(4):234,1977 [77]郑锡文等:科学通报24:284,1979,龚扩等:药学学报14:439.1979 [78]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8医院等:中华医华杂志54 :539.1974;,江苏新医学院等:中草药通讯(2):8.1976 [79]陈维洲等:药学学报14:277.1979,钱名塑等:化学学报36,199,1978 [80]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中华医学杂志57:420,1977; 57:467,1977 [81]四川省医学科技情报站:四川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汇编,95页,1979 [82]李良泉等:中国科学(7):723,1979 [83]本品鉴定会资料,1980 [84]本品鉴定会资料,1980 [85]本品鉴定会资料,1977 [86]苏州中药厂等:中草药通讯(11);6,1976 [87]上海市穿心莲科研协作组:中草药通讯(3):10,1976 [88]四川省中药研究所:中草药通讯(8):1,1978 [89]江苏省亮菌协作组微生物小组:中国科学(3):297,1974.南京药物研究所等:药学学报14:525,1979 [90]上海第二制药厂:中草药通讯(10):8,1976 [91]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气管炎防治组:新医药学杂志(7):265.1973,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药物组:中华医学杂志56:454,1976 [92]赵知中等:药学学报14:428,1979 [93]梅斌夫等:化学学报28:25,1962;北京医药工业研究所等:中草药通讯(9):7,1977 [94]徐垠等: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年会论文资料汇编,95页,1978 [95]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中草药实验小组,中草药通讯(7):12, 1976 [96]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创新霉素研究组:中国科学(3):295,1976 [97]Zhon Y et al:Plants Med V,39( 3):203,1980,上海第一医学院:金褐霉素专辑,1977 [98]姚应鹤:药学通报14:267.1979 [99]全国“抗矽一14”科研协作组:医药工业(1),17,1979 [100]赵知中等:化学学报38:67, 1980 [101]姚应鹤:药学通报14 :271,1979 [102]上海医工院医药工业技术情报站:新药介绍,第三辑,108页,1972 [103]本品鉴定会资料,1977 [104]李瑞麟等:药学学报10:44,1963
PDF(1228 KB)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