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庆祝《中国药学杂志》创刊70周年
  • 庆祝《中国药学杂志》创刊70周年
    姚文兵, 王欣然, 樊陈琳, 宋建飞, 毕惠嫦, 杨波, 孙建平, 宋恭华, 李俊, 崔一民, 唐伟方, 孙敏捷, 高新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药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石。笔者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视角,回顾总结2012~2022年高等药学教育围绕“新药创制人才”和“临床药学服务人才”的培养使命,在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新”教育改革、药学教育教学新基建、高等药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十个方面的创新发展举措,根据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对如何建设“中国式高等药学教育现代化”进行展望,提出关键环节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改革方向。
  • 综述
  • 综述
    牟俊宇, 李兰芳, 马秋晓, 王敏, 叶景学, 于蕾, 孙桂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龙牙楤木是五加科楤木属植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广泛用于治疗肝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龙牙楤木的化学成分多样,包括三萜皂苷、多糖类、甾体及其苷类、生物碱、氨基酸、挥发油等,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皂苷类和多糖类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保护心脏、保肝护肝等作用。笔者综述了龙牙楤木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并对该植物的潜在药用价值和研究不足之处展开讨论,以期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综述
    米宏英, 张萍, 高慧媛, 姚令文, 魏锋, 马双成, 陆兔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芫花是传统的泻下逐水药,因其药力峻猛,且有毒性,中医临床常以炮制后的醋芫花入药使用,常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及二便不利等症。芫花中主要成分包括黄酮类、木脂素类、香豆素类、二萜类、甾醇类及挥发油等。作为毒性药材,芫花内服均强调炮制后入药,炮制工艺不同直接影响饮片内在成分的变化,进而影响饮片质量。芫花经过醋制后,黄酮类成分木犀草素、羟基芫花素及芫花素含量有升高趋势,这些成分都是黄酮苷经醋制后水解成苷元的产物,而二萜类成分芫花酯甲炮制后含量有降低趋势,一定程度上阐释了“醋制减毒”的炮制机制。笔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芫花的炮制工艺对质量的影响,以及炮制对化学成分和药理或毒理作用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毒性饮片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奠定基础。
  • 论著
  • 论著
    徐明鑫, 陈双扣, 谭小庆, 任风鸣, 管天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和体外抑菌实验快速筛选出DNA拓扑异构酶Ⅳ抑制剂。方法 采用AutoDock Vina程序对DNA拓扑异构酶Ⅳ的3个靶点蛋白1S16、3FV5和4ZH0进行方法学研究,通过均方根偏差(RMSD)、曲线下面积(AUC)、富集因子(EF)等参数评估对活性分子富集能力较强的分子对接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数据库进行大规模的虚拟筛选,保留结合能低于阈值的化合物开展体外抑菌实验。结果 综合回溯性验证结果发现1S16靶点蛋白的分子对接模型具有较强的活性分子富集能力,基于该模型虚拟筛选出22个具有潜在抑菌活性的化合物,体外抑菌实验发现其中8个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大肠杆菌活性。结论 本研究发现8个化合物具有明确的抗大肠杆菌活性,有望成为新型DNA拓扑异构酶Ⅳ抑制剂。
  • 论著
    邵香敏, 从洋, 孟凡华, 颜子童, 翟广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合成槲皮素-3-O-乙基苯胺类衍生物并测试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槲皮素为先导物,选择性对C环3位羟基进行修饰。以廉价的芦丁为原料,经苄基选择性保护、Williamson 成醚反应,再经 Pd/C 催化加氢脱苄基得到13个槲皮素-3-O-乙基苯胺类衍生物,均未见文献报道,目标产物结构经1H-NMR、13C-NMR、ESI-MS 确证。采用 MTT 法考察了 13 个槲皮素-3-O-乙基苯胺类衍生物对人食管鳞癌(EC109),人胃癌(HGC27),人乳腺癌(MCF-7),小鼠黑色素瘤(B16-F10) 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 通过化学方法对槲皮素进行结构修饰后,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增强。其中,化合物 5c[IC50值(5.229±0.371) μmol·L-1]、5e[IC50值(2.628±0.087)μmol·L-1]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抑制作用比 5-氟尿嘧啶(5-FU)[IC50值(14.376±0.272)μmol·L-1]好。结论 作为低毒抗黑色素瘤候选物质,化合物5c和5e具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 论著
    占慧慧, 邓丹, 刘媛, 唐宏, 孟俊华, 韦春玲, 崔培梧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初步分析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 ]4个药用部位饮片(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中的潜在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 Q-Marker)并测定其含量。方法 采用HPLC建立茯苓饮片指纹图谱,确认共有峰并进行指认,对18批不同药用部位茯苓饮片进行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茯苓三萜酸成分的对应靶点和通路,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并进行了分子对接分析,预测茯苓饮片的Q-Marker并测定其在茯苓4个药用部位饮片中的含量。结果 茯苓4个药用部位饮片HPLC指纹图谱中标定了15个共有峰,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指认了其中6个色谱峰,分别为茯苓新酸B(2号峰)、去氢土莫酸(3号峰)、茯苓新酸A(4号峰)、去氢茯苓酸(9号峰)、茯苓酸(10号峰)和松苓新酸(12号峰);同一药用部位茯苓饮片相似度均大于0.97,不同药用部位的茯苓指纹图谱有明显差异,15个共有峰所代表成分的量在茯苓中根据药用部位由外向里(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和茯神)均呈现减少趋势。OPLS-DA筛选出茯苓4个药用部位饮片的7个潜在标志性色谱峰,其中包含5个指认的色谱峰,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指认出的色谱峰所代表的三萜酸成分具有广泛的靶点和网络通路,可能与茯苓抗菌、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结果一致。此外,4个药用部位茯苓饮片含有的6个三萜酸类成分中单一化合物的含量及其总质量分数(0.041%~0.495%)均是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和茯神。结论 所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准确、可靠,同时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了茯苓4个药用部位饮片中6个潜在Q-Marker的活性,为茯苓饮片质量的全面控制和评价提供了参考,也为茯苓的深度开发应用提供了依据。
  • 论著
    刘杨波, 谌浩东, 冯聚玲, 杨岩涛, 艾启迪, 楚世峰, 陈乃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人参皂苷Rg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人参皂苷Rg1低剂量组(10 mg·kg-1)、中剂量组(20 mg·kg-1)、高剂量组(40 mg·kg-1)和阳性药依达拉奉组(10 mg·kg-1)。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拔栓后立刻尾静脉注射给药,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24h后,采用Zea Longa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尼氏染色观察缺血后皮层内神经元死亡情况,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染色评估BBB通透性,透射电镜验证人参皂苷Rg1对BBB超微结构的保护作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 1,ZO-1)、闭锁蛋白(occludin)、基质金属蛋白酶-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 人参皂苷Rg1可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神经元死亡,降低缺血侧大脑中的EB含量,改善BBB通透性,减轻BBB的超微结构破坏,上调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的表达,并下调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结论 人参皂苷Rg1能够逆转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BBB的破坏,从而减轻脑组织在缺血再灌注中的损伤。
  • 论著
    徐若瑄, 吴钰颖, 柯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氯替泼诺眼用微乳,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溶解度、乳化能力和伪三元相图法筛选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种类及其含量,对所制备微乳的理化性质,微观结构,体外释放能力和角膜渗透能力进行考察,并初步评价眼部药效学。结果 经筛选得到氯替泼诺眼用微乳的最佳处方;其粒径、多分散系数(PDI)等理化性质良好;体外释放结果显示微乳比混悬滴眼液释放更快且更加完全;微乳的角膜渗透量比混悬滴眼液多,且渗透速率更快;药效学研究显示,在减少给药次数和降低给药浓度的情况下,氯替泼诺眼用微乳治愈炎症的时间仍然比混悬滴眼液短,表明氯替泼诺微乳提高了药物的疗效。结论 制备的氯替泼诺眼用微乳具有工艺简单、起效快、释药持久的特点,能够提高药物的疗效,适合眼部给药。
  • 论著
    叶陈辉, 唐海明, 黄玲, 袁成福, 张继红, 袁丁, 何毓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野生及栽培竹节参地下不同部位的质量差异,为竹节参药材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28批不同产地的竹节参(含野生及栽培品)根状茎与肉质根,采用性状观察、中药指纹图谱、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和浸出物测定等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野生与栽培竹节参地下部位的外观性状存在差异。15批样品中人参皂苷Ro和竹节参皂苷Ⅳa含量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合格率53.6%。合格批次野生和栽培竹节参根茎与根的化学指纹图谱、浸出物和有效成分含量差异不明显。结论 本研究可为竹节参栽培品替代野生品使用,并为其质量标准“来源”“含量测定”“浸出物”等项目修订,以及后续竹节参资源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 论著
    张鑫炎, 胡晓雯, 赵宇璇, 聂小燕, 史录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使用精神药物的用药率及用药模式,为促进儿童合理使用精神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医疗服务利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库,采用横截面研究分析中国儿童精神药物用药率、用药模式及多重用药情况。结果 数据库共纳入参保儿童757 639人,其中 11 898例儿童使用了至少一种精神药物,精神药物用药率为15.7‰。各类精神药物中,镇静催眠药的用药率最高(11.8‰),其次是抗焦虑药(3.0‰),抗精神病药(1.6‰),抗抑郁药(0.6‰)和情绪稳定剂(0.1‰)用药率较低。其中,奥氮平(16.2%)、舍曲林(45.6%)、咪达唑仑(76.9%)、坦度螺酮(63.4%)、及碳酸锂(100.0%)分别在各类精神药物用药人群中使用频率最高。对上述的11 898位用药儿童中精神药物多重用药情况分析可得,儿童中精神药物多重用药率为19.5%。结论 本研究表明,我国儿童人群中精神障碍需要关注。同时应加强儿童用药动态监测和评估体系,改善临床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治疗不足和药物使用不当的情况。
  • 论著
    金瑶, 钟璐, 刘通, 董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某省各级医疗机构用药安全的基本状况,探索可能引起用药风险的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某省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基本信息、用药认知-态度-行为风险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医务人员基本信息对用药认知-态度-行为风险的影响。结果 本次调查共获取有效调查539份,某省医务人员用药认知、行为平均得分分别为(56.47±21.03)分、(61.24±14.02)分,均达到问卷结果评价标准中的“良好”。不同地市、职业、职称、所在医院性质及受教育程度的医务人员之间用药认知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市、性别、年龄、工作状况、职业、职称、医疗机构情况、居住地、教育程度、医疗保障情况和月收入的医务人员用药行为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不同城市、年龄、职业、职称的医务人员用药时行为风险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所在地级行政区、职业及医院性质是影响医务人员用药认知风险的主要因素。所在地级行政区、年龄是医务人员用药时行为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某省各级医疗机构大部分医务人员的用药安全认知及行为水平良好,用药风险较低。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合理用药活动形式,并关注农村、偏远地区以及非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