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2年, 57卷, 第19期
    刊出日期:2022-10-08
      

    综述
    论著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谢升谷, 黄艳, 孙逍, 郑金琪, 陶巧凤
    2022, 57(19): 1589-1595.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9.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sis technology,PAT)在制药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官方机构正在积极推动应用PAT技术,力图从过程、工艺上保证产品的质量,改变目前主要依靠认证认可检查的现状。本文综述了制药行业中的PAT相关法规/指导原则发展进程以及常用的PAT工具和相关应用进展,为加强我国制药行业对PAT的理解提供一定参考, 推动制药企业将其融入生产过程, 从药品质量的源头抓起, 提高药品质量。
  • 综述
    李成华, 薛长松
    2022, 57(19): 1596-1600.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9.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人参药性成因及单味药药性研究的意义,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参考。通过本草学研究,考证历代中医药古籍文献对于中药人参药理药性与功效应用的论述,从“单味药药性成因假说”角度,辨析单味药人参药性历史变化过程,总结单味药人参药性成因。人参药性历史变化过程是中医学具体理论流派指导下的不同流派临床实践经验总结过程,是中药临床功效与临床用药倾向影响中药单味药药性形成过程的具体实例。单味药人参的复杂药性成因体现了中药单味药药性理论与药性实践形成过程中的科学性。
  • 论著
  • 论著
    祝科宇, 赵胜贤, 何凤明, 郑筱翔, 阳学文, 章昭琳, 胡鸿雨
    2022, 57(19): 1601-1610.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9.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设计合成(E)-N′-芳基亚甲基-4-(4-苯基嘧啶-2-基氨基)苯甲酰肼衍生物,并对其抗HIV-1的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4-氨基苯甲酸乙酯为起始原料,通过5步反应合成了目标化合物,采用荧光素酶(luciferase)报告基因检测了合成化合物对于HIV-1转录抑制活性。结果 目标化合物对于HIV-1的转录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7p活性最优,在2 μmol·L-1浓度下HIV-1转录抑制率为(73±0.05)%,在20 μmol·L-1浓度下HIV-1转录活性为(90±0.01)%。进一步研究表明,化合物7p以浓度依赖性在NH1和NH2细胞中抑制HIV-1的转录活性以及下调RNA聚合酶Ⅱ CTD二号位丝氨酸磷酸化。最后,分子对接表明化合物7p与CDK9有很强的结合作用。结论 该系列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HIV-1的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 论著
    支雅婧, 甄亚钦, 郗仲玟, 田伟, 王鑫国, 牛丽颖
    2022, 57(19): 1611-1620.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9.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ESI-Q-TOF-MS/MS)技术快速鉴定双参药材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分离,以体积分数0.1%甲酸水溶液(A相)-乙腈(B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扫描范围m/z 100~2 000,通过与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及质谱数据信息对比,并结合精确相对分子质量、质谱裂解规律、质谱数据库(ChemicalBook, ChemSpider, Pubmed等)及相关文献,对双参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定。结果 从彝族药双参中共鉴定出59个化合物,其中包括11个环烯醚萜类、23个有机酸类、14个三萜类、4个糖苷、其他类(1个香豆素类、1个生物碱类、2个酯类、1个多酚类、2个核苷类),其中通过与对照品对比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马钱苷、马钱苷酸和樟芽菜苷。结论 该研究首次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对彝族药双参的成分进行了研究,为其质量控制、药效物质基础及体内代谢物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
  • 论著
    夏曼玉, 张留记, 屠万倩, 李向阳, 王建霞, 吴冰帆
    2022, 57(19): 1621-1627.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9.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钩藤中绿原酸、异钩藤碱、钩藤碱、去氢毛钩藤碱、毛钩藤碱、喜果苷含量的方法,基于化学计量学分析,评价钩藤的质量。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KinetexC18色谱柱(4.6 mm×100 mm,2.6 μm),以乙腈(A)-0.1%磷酸水(含0.5 g·L-1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327 nm(绿原酸)、246 nm(异钩藤碱、钩藤碱、去氢毛钩藤碱、毛钩藤碱和喜果苷);柱温:35 ℃;进样量:10 μL。结果 绿原酸、异钩藤碱、钩藤碱、去氢毛钩藤碱、毛钩藤碱和喜果苷分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4%、103.25%、98.35%、99.45%、104.16%、97.98%。11批钩藤上述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分别为0.128 7~0.432 0、0.007 1~0.022 1、0.008 1~0.023 7、0.009 8~0.047 1、0.005 7~0.022 8、0.008 9~0.034 9 mg·g-1。化学计量学分析表明不同产地的钩藤质量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建立的钩藤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准确,可为钩藤药材质量综合评价提供新的参考方法。
  • 论著
    王灿红, 陈细钦, 弓宝, 吴玉兰, 刘洋洋, 魏建和
    2022, 57(19): 1628-1635.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9.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沉香挥发油(essential oil,AEO)、香粉(fragrantpint, AFP)加热及线香(line incense, ALI)燃香熏香吸入给药方式,探究沉香挥发性物质吸入给药镇静促睡眠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对氯苯丙氨酸(PCPA,300 mg·kg-1)诱导的失眠小鼠模型,通过自主活动检测、协同戊巴比妥钠促睡眠行为学试验,考察沉香挥发性物质吸入给药镇静促睡眠的情况,并检测海马神经递质水平及其受体表达情况,探究沉香促睡眠的作用机制。结果 相比模型组,沉香线香(每只0.125 g)、香粉(每只0.1 g)及挥发油(每只1 μL)吸入给药显著抑制小鼠自主活动,延长协同戊巴比妥钠(50 mg·kg-1)促睡眠的时间,有较好镇静促睡眠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沉香挥发性物质吸入给药后可不同程度升高γ-氨基丁酸(GABA)、GABA/谷氨酸(Glu)比值、5-羟色胺(5-HT)和腺苷(AD)水平,同时可显著上调Glu合成代谢及转运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 沉香挥发性物质吸入给药可较好地镇静促睡眠,其作用机制与调节Glu-GABA平衡及Glu系统合成代谢和转运有关。
  • 论著
    武彦昭, 张兰, 武子笑, 单菊彤, 时萍, 刘妍, 杨菲, 熊晨
    2022, 57(19): 1636-1644.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9.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建立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大鼠急性心脏毒性模型和大鼠心肌细胞模型来验证盐酸小檗碱(Ber)对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并阐明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DOX 20 mg·kg-1致大鼠急性心脏损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Con)组,DOX组,DOX+Ber 5、10及20 mg·kg-1组。Ber组均采用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10 d。Con组及DOX组均给予等容积的蒸馏水,每日1次,连续10 d。于第8天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i.p. DOX 20 mg·kg-1。10 d后观察大鼠生存率的变化并将大鼠麻醉,剖开动物的胸腔,取一部分心脏组织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一部分制成匀浆备心肌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检测。另取急性分离的心肌细胞建立DOX心肌细胞氧化损伤模型,MTT法检测生存率;双氯荧光素(DCFH-DA)探针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从而明确Ber对DOX所致心脏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并从氧化应激的角度对其机制进行探讨。在心肌组织及心肌细胞水平用Western blot检测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SIRT1)蛋白表达。罗丹明123(Rh123)染色荧光显微镜照像测定线粒体膜电位(ΔΨm)、荧光染料rhod-2-AM(分子探针)测定线粒体Ca2+浓度([Ca2+]m)以评价线粒体损伤。结果 Ber预处理能显著改善DOX引起的病理学改变并提高DOX大鼠心肌组织CAT、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水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er可上调心肌组织及心肌细胞中SIRT1蛋白表达,并且这种上调可被SIRT1的抑制剂EX527所取消。此外,Ber通过调节心肌细胞内ROS、ΔΨm和[Ca2+]m水平,显著改善DOX诱导的心肌细胞氧化损伤和线粒体损伤。而这种保护作用可被EX527所取消。结论 Ber可减轻DOX引起的心肌氧化损伤,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SIRT1来实现的。
  • 论著
    孟金蕙, 张力, 王廉馨, 刘黎黎, 刘苗, 刘宏生
    2022, 57(19): 1645-1650.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9.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人类快速延迟整流性钾通道基因(the human Etherh-à-go-go-Reloted Gene,hERG)特异性打分函数(RF-hERG-Score),用于预测化合物对hERG的抑制活性(pIC50)。方法 采用随机森林算法,以AutoDock Vina(传统打分函数)分子对接生成的1 847个化合物-hERG复合体结构和实验测定的半抑制浓度(pIC50)数据作为训练集进行训练。结果 在十倍交叉验证中,RF-hERG-Score比RF-Score(通用打分函数)和AutoDock Vina更准确,其预测的pIC50与实验值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p)为0.603、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Rs)为0.623、均方根误差(RMSE)为0.849。在两组外部测试集中,RF-hERG-Score的Rp、Rs和RMSE也高于其他2种方法,并且优于相应文献报道模型的预测性能。结论 RF-hERG-Score提高了hERG抑制剂结合亲和力的预测准确度,为利用计算模拟方法实现药物心脏毒性的较准确预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案。
  • 论著
    尹晓庆, 陈岚, 邵奇
    2022, 57(19): 1651-1659.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9.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考察驱动器喷孔的孔径和孔长对定量吸入气雾剂(pressurized metered dose inhalers, pMDIs)羽流特征及体外沉积的影响。方法 以市售沙丁胺醇pMDIs为模型药,采用方差和效应面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孔径、孔长条件下,模型药的喷雾形态、喷射速度及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结果 延长驱动器孔长会导致角度及沉积相关的关键质量属性减小,而递送率、羽流喷射速度及喉管沉积率与孔长成正相关,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大孔径会降低羽流持续时间,加快羽流速度,增加喉管沉积率,并引起颗粒分布参数的减小。结论 改变驱动器喷孔参数会影响pMDIs的羽流角度、羽流速度及及羽流持续时间等质量属性,并间接引起药物沉积相关的关键质量属性的变化。实际应用中应优先考虑驱动器参数,提高筛选效率。
  • 论著
    陆肖枫, 戴盈英, 沈明丰, 刘扬, 胡晓波
    2022, 57(19): 1660-1665.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9.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合成聚乙二醇接枝壳聚糖偶联脱氧胆酸(mPEG-CS-DA)纳米载药系统,并以姜黄素(Cur)为模型药物,构建两亲性纳米胶束,并对其进行理化表征。方法 采用两步反应合成mPEG-CS-DA,分别用IR、1H-NMR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其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并考察其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能。筛选mPEG-CS-DA-Cur纳米胶束制备方法,并测定其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分布及体外释放度。结果 以透析法制备的载药纳米胶束具有较高的包封率,较小的平均粒径和无残留溶剂的特点。mPEG-CS-DA-Cur的载药量为(12.11±1.52)%,包封率为(89.37±4.12)%,平均粒径为161.4 nm,分布均匀,胶束中药物体外释放缓慢、稳定。结论 研究合成了1种新型的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是1种良好的胶束载体材料,对难溶性药物Cur具有很好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后续药物进行靶向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 论著
    汪祺, 杨建波, 王莹, 李妍怡, 张玉杰, 文海若, 马双成
    2022, 57(19): 1666-1672.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9.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用于血浆中大黄素甲醚及其代谢产物含量测定的超高效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UPLC-QTOF-MS)方法,研究其原型及代谢产物大鼠体内毒代动力学(TK)行为。方法 开展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的首次给药至给药结束的原型及其代谢产物的TK测定,计算动力学参数,评价大鼠口服不同剂量的大黄素甲醚后大鼠血浆中原型及代谢产物的暴露程度。结果 研究发现首末次给药后原型及代谢产物的血浆暴露量与给药剂量无剂量依存关系,3个给药剂量下,大黄素甲醚在体内ρmax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黄素甲醚及其代谢产物在大鼠体内平均驻留时间基本为10 h,并在16 h内消除。随给药剂量增加,代谢产物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及大黄素血浆暴露量上升,出现轻度蓄积。结论 大黄素甲醚给药后,原型及其代谢物在体内消除缓慢,因此应严格控制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防止体内成分蓄积发生不良反应。
  • 论著
    宋金玉, 董培智, 王珂, 刘晓普, 张禄, 项新华
    2022, 57(19): 1673-1678.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9.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制剂中添加3种卡波地那非类似物的分析方法。方法 以乙腈为提取溶剂,样品经Agilent Eclipse Plus C18(4.6 mm×250 mm,5 μm) 色谱柱分离,高效液相色谱仪-二级管阵列(DAD)检测器定性、定量检测3种制剂中的3种卡波地那非类似物(去甲基卡波地那非、二硫去甲基卡波地那非、二甲基哌嗪二硫去甲基卡波地那非)。用Dikma Spursil C18(2.1 mm×150 mm,3 μm)色谱柱分离,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以一级及二级质谱定性确证3种卡波地那非类似物。结果 3种卡波地那非类似物检测的线性相关系数r≥0.995 8;方法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 为2.2%~4.3%;3个添加水平的方法回收率为95.3%~102.8%;定量限为22~58 ng。结论 本方法准确,操作简单、快捷,可作为3种制剂中卡波地那非类似物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
  • 论著
    刘静, 武营雪, 戴忠, 康帅, 马双成, 刘阳
    2022, 57(19): 1679-1684.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2.19.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天仙藤中马兜铃酸类成分的液质联用检测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Agilent SB-C18(2.1 mm×50 mm,1.8 μm)色谱柱,以乙腈-体积分数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以多反应监测模式,建立了同时测定天仙藤中马兜铃内酰胺AⅡ(ALAⅡ)、马兜铃酸Ⅳa(AAⅣa)、马兜铃内酰胺FⅠ(ALFⅠ)、马兜铃内酰胺Ⅰ(ALⅠ)和马兜铃酸Ⅰ(AAⅠ)共5种马兜铃酸类成分的液质联用检测方法。结果 ALAⅡ、AAⅣa、ALFⅠ、ALⅠ和AAⅠ分别在1.12~22.34、258.60~10 344.10、0.98~19.52、11.64~232.85、90.70~2 267.41 n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9%(相对标准偏差RSD 4.53%)、105.2%(RSD 4.83%)、102.6%(RSD 8.54%)、104.6%(RSD 3.64%)、114.6%(RSD 3.50%)。一共9批样品,其中有4批均检出上述5种马兜铃酸类成分;4批样品均检出除ALFⅠ外的其余4种马兜铃酸类成分;1批样品未检出AAI,检出其余4种马兜铃酸类成分。结论 上述建立的同时测定2种马兜铃酸和3种马兜铃内酰胺成分的液质联用方法经验证准确、可靠,能够用于马兜铃酸类成分的检测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