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133 |
唐红波, 丁新, 秦春雨, 刘祺, 韩朝宏, 阴赪宏, 冯欣 |
|
 |
胎盘叶酸转运体与妊娠并发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
|
|
妊娠期母体向胎儿输送营养物质只能通过胎盘,叶酸在胎盘发育和胎儿生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参与细胞分裂、胚胎发生和胎儿生长。胎盘叶酸转运能力是胎儿应用叶酸的限制步骤之一,因而,叶酸转运体在胎儿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叶酸及其活性形式主要经过叶酸受体、还原型叶酸载体和质子偶联叶酸转运体3种转运体经过胎盘屏障后到达胎儿。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生长受限以及早产等妊娠并发症时,转运体的表达及其转运能力均显著改变;抗癫痫药物、孕酮、降压药、滥用药物以及重金属等药物可通过调节胎盘叶酸转运蛋白改变叶酸和其他药物跨胎盘屏障转运。
|
|
|
2020 Vol. 55 (14): 1133-1137
[摘要]
(
247 )
HTML
(1 KB)
PDF
(3769 KB)
(
278
) |
|
|
1154 |
陈文倩, 王晓雪, 刘慧芳, 杜雯雯, 秦伟, 张丹, 李沭, 李朋梅 |
|
 |
2型糖尿病肾病及非肾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叶酸等9种维生素水平分析 |
|
|
目的 对2型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叶酸等9种维生素水平进行分析,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纳入了41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肾病组及非肾病组,纳入同期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并以年龄筛选出老年体检组,回顾性收集研究对象的血清Hcy、叶酸及维生素(Vit)A、D、E、B1、B2、B6、B12和C水平,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疾病组及体检组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各项指标与肾小球滤过率(GFR)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的相关性。结果 疾病组的Vit D、B1、B2、B12和C水平与体检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老年体检组相比,仅Vit D水平下降、Vit B12则呈升高趋势(P<0.05)。肾病与非肾病组的比较中,Hcy及Vit A、D、E、B6水平存在差异(P<0.05),但不能排除肾病组年龄的影响。Hcy及Vit A、D水平与GFR、ACR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 Hcy与糖尿病肾病发生存在相关性,可作为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的参考指标。糖尿病患者中叶酸及Vit B2、B6、B12、C等水溶性维生素已得到有益补充,但脂溶性Vit A、D、E等与肾病发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此类维生素的补充可能使患者获益。
|
|
|
2020 Vol. 55 (14): 1154-1157
[摘要]
(
152 )
HTML
(1 KB)
PDF
(2916 KB)
(
110
) |
|
|
1158 |
陶依然, 于芝颖, 黄琳, 刘刚, 赵美, 封宇飞 |
|
 |
门诊患者口服叶酸片超适应证用药调查分析 |
|
|
目的 了解我院叶酸片的超适应证用药现状,结合最新指南、荟萃分析等资料探讨超适应证用药的合理性,提出改进意见并为临床合理使用叶酸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抽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0月使用叶酸片进行治疗的门诊患者处方,参照“药品说明书”、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 共纳入12 087张处方,其中5 mg叶酸处方有11 226张,0.4 mg叶酸处方有861张。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8个科室使用5 mg叶酸片,其诊断情况遍布于神经、免疫及肾脏等多个系统。产科、计划生育科、妇科及呼吸内科等16个科室使用0.4 mg叶酸片,其主要诊断为孕期检查、不孕症、停经及肺癌术后等。结论 叶酸使用中存在超适应证使用现象,药师应该加强对叶酸合理化使用的评估。
|
|
|
2020 Vol. 55 (14): 1158-1162
[摘要]
(
194 )
HTML
(1 KB)
PDF
(3512 KB)
(
209
) |
|
|
1163 |
赵雯, 佟铸, 褚燕琦 |
|
 |
联合门诊工作模式下1例妊娠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 |
|
|
目的 探讨医生与药师联合门诊中药师对患者实施药物治疗管理的工作模式。方法 通过联合门诊对1例妊娠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全程药物治疗管理,包括收集患者信息、疾病风险及药物治疗问题评估、制定抗凝治疗目标及计划、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用药方案、提供补充叶酸用药指导等,并在患者产后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并跟踪随访。结果 整个孕程患者深静脉血栓转归,无血栓并发症发生,胎儿健康,产后无血栓复发。结论 在医药联合门诊中,药师通过药物治疗管理的工作模式,能为患者解决药物治疗问题,提升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
|
|
2020 Vol. 55 (14): 1163-1165
[摘要]
(
165 )
HTML
(1 KB)
PDF
(3404 KB)
(
124
) |
|
|
|
|
|
|
|
|
1184 |
马晟, 易玲, 缪丽燕 |
|
 |
同位素标记药物物质平衡及生物转化临床研究进展 |
|
|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药创新力的不断提高,创新药物在人体内的物质平衡与转化数据,已逐步成为新药申报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放射性同位素技术的应用,弥补了传统质谱技术的不足,有助于充分阐释药物在人体内的物质平衡及其代谢转化,故此类临床试验正日趋增加、逐步普及。笔者所在单位是全国首批开展此类项目的临床研究机构之一,至今已完成近20项同位素人体物质平衡及生物转化临床研究。笔者拟结合既往临床实践,以研究者视角,从国内外法律法规、方案设计等方面探索此类研究设计的关注点,供业界借鉴参考,以期有助于新药创制中同类试验的日后开展。
|
|
|
2020 Vol. 55 (14): 1184-1188
[摘要]
(
473 )
HTML
(1 KB)
PDF
(3443 KB)
(
987
) |
|
|
|
|
|
|
|
|
1195 |
李依民, 李元敏, 梁小燕, 张明英, 高静, 颜永刚, 郭顺星, 张岗 |
|
 |
一个A亚族铁皮石斛蛋白磷酸酶2C基因的分子特征研究 |
|
|
目的 克隆珍稀濒危兰科药用植物铁皮石斛蛋白磷酸酶(protein phosphatase, PP)基因DoPP2C2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方法 采用RACE和RT-PCR获基因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和亚细胞定位等分子特性;用DNASTAR 7.0和MEGA 6.0分别进行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关系分析;借助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模式。结果 分离到DoPP2C2基因(GenBank注册号KT957553),cDNA全长1 624 bp,编码一条由38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相对分子质量42.76×103,等电点7.03;DoPP2C2蛋白具有植物PP2Cs蛋白家族保守的2个蛋白磷酸酶结构域(91~152、216~376);该蛋白无信号肽或跨膜域,定位在细胞核,系亲水性蛋白;DoPP2C2蛋白与多种植物PP2C蛋白一致性较高(47.8%~73.4%);DoPP2C2隶属于拟南芥和水稻PP2C蛋白家族进化树的A亚族,与OsPP2C30亲缘关系较近;DoPP2C2基因表达有器官差异,根和茎中相对表达量为叶的0.76和0.59倍。结论 获得一个A亚族铁皮石斛蛋白磷酸酶DoPP2C2基因全长及分子特征,为深入研究该基因在铁皮石斛生长发育中的分子作用奠定基础。
|
|
|
2020 Vol. 55 (14): 1195-1200
[摘要]
(
148 )
HTML
(1 KB)
PDF
(6040 KB)
(
82
) |
|
|
1201 |
周玉波, 曾怡, 王赛男, 屠晨瑶, 黄思杨 |
|
 |
浙八味中药水煎剂中元素的生物可给性研究及其安全性评价 |
|
|
目的 对不同批次浙八味中药水煎剂中的无机元素进行生物可给性研究,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浙八味中药水煎剂进行无机元素含量测定,采用体外消化模型,研究元素在模拟人体胃肠液中的生物可给性,并参考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制定的元素成人摄入推荐量,评价用药安全性。结果 浙八味各中药水煎剂中各元素的生物可给性均小于1,同种药材水煎剂中的不同元素及同种元素在不同药材水煎剂之间的生物可给性存在一定差异,Cd、V、Se、Cr、Sn和As元素由于在某些药材水煎剂中存在的含量较低或未检出,导致其体外消化透析液中也未检测出含量。浙八味各中药水煎剂的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Ni、Fe、Mn、Se、Cu、Zn、Co、V和Cr元素日摄入量均在推荐安全范围内,Cd和Sn的日摄入最大量和生物可给量均未超过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暂定的可容许摄入量标准,说明在服用期间可避免这些元素摄入过量产生的风险;延胡索药材水煎剂中As的总含量,超过了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暂定的可容许摄入量标准,但是其体外消化透析液的As未超标,元素总含量的测定和分析可能会片面夸大其危害。结论 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浙八味中药中元素的生物可利用性和安全性提供依据,为从元素角度保证中药用药的合理性提供参考。
|
|
|
2020 Vol. 55 (14): 1201-1206
[摘要]
(
134 )
HTML
(1 KB)
PDF
(4682 KB)
(
79
) |
|
|
1207 |
霍玉峰, 詹志来, 王怀立, 魏二虎, 贾沛生, 刘会琼, 范晓蕾, 闫坤丽 |
|
 |
中药玄参中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
|
|
目的 研究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并利用脂多糖(LPS)诱导的BV2细胞模型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18个化合物: 2'''-乙酰安格洛苷C(1),囊状毛蕊花苷(2),6-O-α-L-(2″-O-阿魏酰基)吡喃鼠李糖基梓醇(3),玄参苷(4),哈平卧钩果草别苷A(5),6″-O-β-D-吡喃葡萄糖基哈巴俄苷(6),哈巴俄苷(7),8-O-(p-香豆酰基)-哈巴苷(8),8-O-阿魏酰哈巴苷(9),6-O-α-D-吡喃半乳糖基哈巴俄苷(10),6′-O-桂皮酰基哈巴苷(11),安哥罗苷B(12),安哥罗苷C(13),玄参苷 B1(14),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O-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苷(15),达伦代黄芩苷B(16),6-O-咖啡酰基-β-D-呋喃果糖基-(2→1)-α-D-吡喃葡萄糖苷(17)和斩龙剑苷A(18)。结论 化合物1为一个新化合物,化合物2~4,12,14和17为首次从玄参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2和13对LPS诱导BV2细胞中NO的释放具有抑制活性。
|
|
|
2020 Vol. 55 (14): 1207-1214
[摘要]
(
196 )
HTML
(1 KB)
PDF
(5346 KB)
(
132
) |
|
|
1215 |
罗敏, 吴斌, 吴逢波, 徐珽 |
|
 |
基于FAERS的托伐普坦相关死亡事件数据挖掘研究 |
|
|
目的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对托伐普坦相关死亡事件进行数据挖掘,为临床安全使用托伐普坦提供参考。方法 下载2004Q1至2018Q4共60个季度的FAERS数据,经过MedEx药品名称标准化、MedDRA不良事件系统分类等数据清洗后,提取托伐普坦相关死亡事件,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R)进行信号检测。结果 共提取到托伐普坦不良事件报告记录4 641条,总死亡事件报告360条,PRR=1.90,χ2=158.59,提示未生成可疑信号,但ROR 95%CI下限=1.72,提示生成可疑信号,两种方法结果有差异,其中猝死(sudden death)这一亚组信号检测结果显示均生成可疑信号,报告数8例,PRR=2.29,χ2=5.72,ROR 95%CI下限=2.28。死亡病例中,大于65岁的老年患者占41.39%,存在多药共用,多病共患的情况。结论 需重视托伐普坦潜在的致死风险,关注老年人、药物-药物潜在相互作用,加强合理用药监测。
|
|
|
2020 Vol. 55 (14): 1215-1219
[摘要]
(
243 )
HTML
(1 KB)
PDF
(3761 KB)
(
222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