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77 |
韩春, 吴林韬, 苏峰, 胡晓琴, 王晓霞, 李梦瑶, 武曦, 孙龙 |
|
 |
香豆素-苯胺嘧啶拼合物的合成及抗非小细胞肺癌活性 |
|
|
目的 为寻找活性强的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药物,设计、合成了10个结构新颖的香豆素-苯胺嘧啶拼合物7a~7j,并对其抗NSCLC活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 通过拼合原理,将苯胺嘧啶与香豆素衍生物进行缩合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对其抗NSCLC细胞增殖活性进行了研究,并应用分子对接技术模拟目标物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结合模式。结果 目标化合物7a~7j的结构经MS、1H-NMR及13C-NMR谱确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物对NSCLC细胞株H1975细胞增殖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IC50=2.70~17.59 μmol·L-1),其中6个化合物的抑制活性优于对照药吉非替尼(IC50=9.18 μmol·L-1)。结论 化合物7j(IC50=2.70 μmol·L-1)抗H1975细胞增殖活性较强,值得深入研究。
|
|
|
2020 Vol. 55 (3): 177-182
[摘要]
(
180 )
HTML
(1 KB)
PDF
(1567 KB)
(
244
) |
|
|
183 |
张丽先, 李自红, 宋梦娇, 魏悦, 李飞飞, 曹静亚, 李智宁, 宁二娟, 陈欣 |
|
 |
基于指纹图谱、模式识别及多成分同时定量的野菊花质量评价研究 |
|
|
目的 建立HPLC指纹图谱、模式识别、多成分同时定量的质量评价模式及其在野菊花药材质量评价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分析。方法 建立21批次野菊花HPLC指纹图谱,通过TCMYS指纹图谱软件对不同产地野菊花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对指纹图谱中12个共有色谱峰进行指认,采用外标法对12种成分进行定量。结果 21批次野菊花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有分类趋势,标定了17个共有峰,其中12个共有峰被指认为5-咖啡酰奎宁酸、绿原酸、咖啡酸、1,3-二咖啡酰奎宁酸、木犀草苷、4,5-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蒙花苷、木犀草素和芹菜素和金合欢素,外标法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加样回收率均在95.84%~102.46%之间,RSD<2.72%。结论 HPLC指纹图谱、模式识别、多成分同时定量的方法准确、可靠,为野菊花全面质量评价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
|
2020 Vol. 55 (3): 183-188
[摘要]
(
144 )
HTML
(1 KB)
PDF
(1500 KB)
(
128
) |
|
|
189 |
左卫平, 蔡昱, 刘文英, 汪冬庚 |
|
 |
虎杖化学成分研究 |
|
|
目的 研究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的化学成分。方法 实验分别以石油醚-乙酸乙酯(9:1、7:1、5:1、3:1、1:1)作为硅胶柱色谱梯度洗脱剂,收集到的组分经制备HPLC进一步分离纯化,1H-NMR、13C-NMR、DEPT等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的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并鉴定出8种化合物,分别是:22(Z)-麦角甾-4,6,8,22-四烯-3-酮(1)、(22E,24R)-豆甾-1,4-二烯-3-酮(2)、(E)-乙基十八碳-16-烯酸乙酯(3)、齐墩果酸(4)、大黄素(5)、白藜芦醇(6)、白藜芦醇苷(7)和6'-没食子酸-4-O-D-白藜芦醇苷酯(8)。结论 化合物(1)22(Z)-麦角甾-4,6,8,22-四烯-3-酮为新的天然产物(专利号:ZL 2013 10205435.5),化合物(2)及(3)为虎杖药材中首次发现。
|
|
|
2020 Vol. 55 (3): 189-193
[摘要]
(
198 )
HTML
(1 KB)
PDF
(1103 KB)
(
194
) |
|
|
194 |
左方, 陈诚, 任茜 |
|
 |
芒柄花苷的体外抗乳腺癌作用及机制研究 |
|
|
目的 研究芒柄花苷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芒柄花苷处理乳腺癌细胞MCF-7,噻唑盐(MTS)染色检测细胞活力,EdU检测细胞增殖能力,Hoechst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Western-blotting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和基质蛋白酶(MMP)-9的表达。结果 芒柄花苷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的抑制MCF-7细胞的生长。MCF-7细胞经芒柄花苷干预后,EdU阳性细胞数减少、侵袭及迁移细胞数减少和Hoechst阳性细胞数增加。芒柄花苷作用MCF-7细胞,可上调Bax的表达和下调Bcl-2、PCNA和MMP-9的表达。结论 芒柄花苷可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的增殖、诱导凋亡和减少侵袭,其机制可能分别涉及调节PCNA、Bcl-2/Bax和MMP-9的表达。
|
|
|
2020 Vol. 55 (3): 194-198
[摘要]
(
172 )
HTML
(1 KB)
PDF
(2112 KB)
(
107
) |
|
|
199 |
陈哲, 朱帅伟, 马立威, 李洪龙, 薛海峰, 李继媛, 赵鹏, 娄峰阁 |
|
 |
反式油酸对H9c2心肌细胞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的研究 |
|
|
目的 研究反式油酸(9t-C18:1)对H9c2心肌细胞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并探寻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9c2大鼠心肌细胞,9t-C18:1高、中、低剂量组及阴性对照组(NC)分别作用于随机分组的H9c2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AO-EB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及细胞凋亡情况;实时定量PCR(QRT-PCR)法检测Bcl-2、Bax基因表达,免疫荧光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可见,9t-C18:1作用后的H9c2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特征;与NC组比较,随着9t-C18:1剂量的增加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明显,ROS、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Bcl-2基因及蛋白表达下调,Bax基因及蛋白表达上调(P<0.05,P<0.01)。结论 9t-C18:1能抑制H9c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有关。
|
|
|
2020 Vol. 55 (3): 199-205
[摘要]
(
167 )
HTML
(1 KB)
PDF
(4155 KB)
(
393
) |
|
|
206 |
尹春香, 张刘源, 高春晓, 袁伟, 夏桂民, 颜德岳, 陈莲珍, 马洁 |
|
 |
乳糖-多柔比星偶联物纳米胶束体内药效学与安全性评价 |
|
|
目的 合成乳糖-多柔比星两亲性小分子并制备成纳米胶束,并对其肝癌靶向性和体内抗肿瘤药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乳糖-多柔比星纳米胶束(lactose-doxorubicin nanomicelles,Lac-DOX NMs),采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其粒径,透射电镜观察形态;通过细胞摄取实验考察Lac-DOX NMs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CCK-8法测定纳米胶束和游离多柔比星的细胞毒性;构建BALB/c-nu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考察 Lac-DOX NMs的体内抗肿瘤药效;通过血生化检测,考察该制剂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以评价制剂的安全性。结果 成功制备了乳糖-多柔比星纳米胶束(Lac-DOX NMs),粒径为(169.2±0.9) nm;细胞摄取实验表明,Lac-DOX NMs对HuH-7 肝癌细胞具有靶向性;细胞毒性实验测得纳米胶束和游离DOX的IC50分别为3.596和2.131 μg·mL-1;药效实验结果显示,Lac-DOX NMs能够显著抑制小鼠移植瘤的增长,Lac-DOX NMs高、低剂量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69.72%和52.40%,均高于DOX裸药(52.27%),P值分别为0.000 16和0.94;血生化数据显示,与DOX相比,Lac-DOX NMs 肝功能损伤情况显著降低。结论 用乳糖修饰多柔比星并将其制成纳米制剂,能够显著提高多柔比星对肝癌细胞的靶向性,增强了抗肿瘤效果,同时降低多柔比星的毒副作用,提高用药安全性。
|
|
|
2020 Vol. 55 (3): 206-212
[摘要]
(
171 )
HTML
(1 KB)
PDF
(1759 KB)
(
149
) |
|
|
213 |
李香莲,糜怡珺,刘林生,缪丽燕 |
|
 |
LC-MS/MS同时测定人血浆中14种胆汁酸及其在环孢素肝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
|
|
目的 建立UPLC-MS/MS同时定量检测人血浆中 14 种胆汁酸的浓度,探索环孢素肝毒性与胆汁酸的关系。方法 采用蛋白沉淀法处理血浆样本,使用ACQUITY UPLC HSS T3(2.1 mm×150 mm,1.8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水(4 mmol·L-1乙酸铵)-95%乙腈,梯度洗脱,流速 0.3 mL·min-1,检测时间15 min。检测系统采用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结果 14种胆汁酸的线性范围良好,批内和批间RSD均<15%,准确度均在87%~116%之间,提取回收率在101%~120% 之间。以胆酸(CA)为主的胆汁酸与环孢素的浓度相关性良好,提示环孢素改变患者的肝毒性可能与胆汁酸相关。结论 该方法方便准确、灵敏度高,能够满足人血浆中多种胆汁酸的含量测定,可以用于环孢素引起肝毒性的进一步基础研究。
|
|
|
2020 Vol. 55 (3): 213-217
[摘要]
(
211 )
HTML
(0 KB)
PDF
(1550 KB)
(
305
) |
|
|
218 |
王晓伟, 王艳伟, 王海波, 刘瑞新, 石岩 |
|
 |
指纹图谱轮廓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对柴胡配方颗粒质量差异特征性分析 |
|
|
目的 采用色谱轮廓及化学计量学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柴胡配方颗粒进行差异性研究,以促进柴胡配方颗粒的质量一致性。方法 研究建立了柴胡配方颗粒高效液相210和254 nm指纹图谱,并且通过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分别对双波长指纹图谱进行了质量差异特征性分析。结果 建立了12批柴胡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双波长指纹图谱可以对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柴胡配方颗粒进行区分,也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柴胡配方颗粒指纹图谱特征色谱峰的位置。结论 柴胡配方颗粒的210 nm指纹图谱的特征差异最大,建议双波长指纹图谱结合一起进行分析及应用;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2和柴胡皂苷b1为质量差异的关键组分,应在对柴胡配方颗粒进行质量评价与控制时重点关注。
|
|
|
2020 Vol. 55 (3): 218-227
[摘要]
(
140 )
HTML
(0 KB)
PDF
(4417 KB)
(
178
) |
|
|
228 |
邹韵, 孙丽鹏, 李晓东, 滨田尚树 |
|
 |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氯沙坦钾中的遗传毒性杂质N-亚硝基-N-甲基-4-氨基丁酸 |
|
|
目的 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对氯沙坦钾原料药中遗传毒性杂质N-亚硝基-N-甲基-4-氨基丁酸(NMBA)进行测定。方法 色谱柱为岛津Shim-pack XR-ODSⅡ色谱柱(2.0 mm×150 mm, 2.2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和甲醇(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柱温为40 ℃,采用ESI离子化-三重四极杆质谱多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模式检测,碰撞电压分别为-11,-13和-13 V,碰撞气氩气270 kPa,NMBA的离子对分别为m/z 147.15→117.10, 147.15→87.10和147.15→44.10。结果 该方法中NMBA在1~100 n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和日间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重复性良好(RSD均小于1.10%,n=6和n=18),低、中、高3个浓度的平均回收率在94.40%~98.04%之间。结论 本方法简单方便,可快速有效的对氯沙坦钾原料药中NMBA进行限度检查并实现定量分析。
|
|
|
2020 Vol. 55 (3): 228-232
[摘要]
(
263 )
HTML
(0 KB)
PDF
(1630 KB)
(
175
) |
|
|
233 |
赵思邈, 姜德春, 王雅葳, 李晓玲 |
|
 |
中国癫痫儿童丙戊酸钠群体药动学模型预测性能评估 |
|
|
目的 回顾已发表的中国癫痫儿童丙戊酸钠群体药动学模型,通过外部验证评估其预测性能,为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数据库检索已发表的中国癫痫儿童丙戊酸钠群体药动学模型,利用回顾性收集的患者信息进行外部验证,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利用101例次血药浓度数据对检索到的4个中国癫痫儿童丙戊酸钠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4个模型MPE、MAE、RMSE值相差不大,模型预测浓度与实测浓度拟合度好。Ding等建立的模型各区间预测误差符合率较好,对我院癫痫患儿更具针对性,但4个模型预测准确度差异不大。结论 通过对4个模型预测性能的评估,模型B预测性能相对更好,但4个模型准确度整体差异不大。种族差异可能是影响模型准确度的重要因素,在后续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探讨。
|
|
|
2020 Vol. 55 (3): 233-238
[摘要]
(
161 )
HTML
(0 KB)
PDF
(1376 KB)
(
198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