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杨晟;何小慧;石远凯
    2005, 39(17): 1281-1285.
    目的总结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的研究与应用情况。方法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并分析综述PEG-thG-CSF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与临床应用情况。结果与结论PEG-rhG-CSF是安全、长效的新型rhG-CSF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优势。
  • 综述
    王潇;姬胜利
    2005, 39(17): 1285-1288.
    目的介绍糖胺聚糖(GAGs)对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其各种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对近年来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结果肝素等GAGs对不同的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进一步研究肝素等GAGs对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对揭示它们各种生物学功能的发生机制有重大的意义。
  • 综述
    任飞亮;裴元英
    2005, 39(17): 1288-1291.
    目的综述近年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和体内外评价方法。方法根据近期国内外文献报道介绍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综述
    郝英魁;杨学东
    2005, 39(17): 1292-1295.
    目的介绍载药壳聚糖纳米粒的研究进展,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很多,由于具有无毒、黏膜黏附性、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等性质而广泛用作药物载体,主要用于传送亲水性大分子如疫苗、多肽、蛋白及某些抗肿瘤药。结论载药壳聚糖纳米粒是近年来国内外在控释技术及靶向给药领域的研究热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推动载体给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应用价值。
  • 论著
  • 论著
    罗永明;刘爱华;余邦伟;康丽洁;黄璐琦
    2005, 39(17): 1296-1298.
    目的对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色谱法和光谱技术分离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从草珊瑚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银线草内酯(Ⅰ),呋喃二烯酮(Ⅱ),羽扇豆醇(Ⅲ),24-羟基羽扇豆醇(Ⅳ),异美五针松二氢黄酮(Ⅴ),2’,6’-二羟基-4’-甲氧基二氢查耳酮(Ⅵ),7-甲基柚皮素(Ⅶ),刺木骨苷B1(Ⅷ),3,4-二羟基苯甲酸(Ⅸ),棕榈酸(Ⅹ),β-谷甾醇(Ⅺ)。结论除化合物Ⅴ和Ⅵ外,其他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 论著
    方建国;汤杰;王文清;胡娅;刘云海
    2005, 39(17): 1299-1301.
    目的评价和比较板蓝根5个不同化学部位的抗内毒素作用。方法动态浊度法测定细菌内毒素浓度,观察板蓝根不同化学部位对D-氨基半乳糖敏化小鼠内毒素致死攻击的保护作用。并以内毒素制备家兔发热模型,测定其肛温变化。结果板蓝根Ⅳ部位体外对于内毒素的降解率达70%,体内降低动物死亡率至33%,发热抑制百分率为32.3%,表明其可以直接中和降解内毒素,显著降低内毒素的致热性和致死性。结论板蓝根Ⅳ部位具有显著的体内外抗内毒素活性。
  • 论著
    李磊;刘瑞;袁波;熊志立;李发美
    2005, 39(17): 1302-1304.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大黄药材的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Kromasil C8(4.6mm×200mm,5μm)色谱柱,甲醇-0.4%冰醋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8mL·min-1,检测波长254nm。结果通过聚类分析,14个正品大黄样品被聚为2类,非正品被分为4类。通过相似度计算,14个正品大黄样品的相似度均在0.7以上,其余非正品的相似度均小于0.60。结论本方法可用于大黄的真伪鉴别和质量评价。
  • 论著
    张爱林;孙建宁;徐秋萍;曾国林
    2005, 39(17): 1305-1308.
    目的观察复方银杏滴丸(CO-GBE)抑制神经细胞内钙超载的作用,并分析其作用环节。方法低糖低氧损伤胎鼠皮层神经细胞模拟脑缺血,双波长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神经细胞内钙含量,观察CO-GBE对细胞内钙超载的抑制作用。并分别采用谷氨酸(Glu),KCl,A23187,乙酰甲胆碱(MCh)和咖啡因(CAF)处理神经细胞,以分析药物的作用环节。结果CO-GBE含药血清可以抑制低糖低氧引起的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对于由谷氨酸,KC1,A23187及CAF触发的钙超载有抑制作用,但对MCh刺激引起的细胞内钙升高没有影响。结论CO-GBE可能通过多途径抑制缺血缺氧后神经细胞内钙超载,从而桔抗脑缺血损伤。
  • 论著
    孙易;季晖;张奕华;蒋丽媛
    2005, 39(17): 1309-1311.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供体偶联的阿司匹林衍生物对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利用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和大鼠动静脉旁路模型、小鼠肺动脉血栓模型观察一氧化氮供体偶联的阿司匹林衍生物对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在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中目标化合物内的Ⅰ1,Ⅰ2,Ⅰ3,Ⅰ9,Ⅰ14,Ⅱ2,Ⅱ5,Ⅱ6,Ⅱ7和Ⅱ8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Ⅱ6与阿司匹林和NCX-4016相比有极显著差异。在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实验和小鼠肺动脉血栓实验中,受试药Ⅱ6组的血栓湿重与CMC-Na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且Ⅱ6对凝血系统也有明显影响。结论一氧化氮供体偶联的阿司匹林衍生物Ⅱ6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 论著
    刘伟;张红岭;周天洋;厉留柱;严瑛;毛陆原;张振中
    2005, 39(17): 1312-1314.
    目的制备载反义寡核苷酸(ASODNs)聚氰基丙烯酸丁酯阳离子纳米粒。方法以二乙氨乙基-葡聚糖(DEAE-Dextran)为修饰剂,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阳离子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采用吸附法制备载ASODNs纳米粒。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用激光粒度仪测定Zeta电位及粒径,高效液相法测定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琼脂糖电泳分析抗核酸酶的能力。结果制得的纳米粒(NP),形态规整、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90.2nm,Zeta电位值为+40.1mV,载药量达到84.3μm·mg-1时,几乎所有的药物被负载,DEAE-Dextran-(NP)所吸附的ODNs有较好的对抗核酶降解的能力。结论DEAE-Dextran-NP是一种稳定、高效的反义寡核苷酸传递系统。
  • 论著
    陈建海;罗奇志;李宝红
    2005, 39(17): 1315-1317.
    目的制备具有肝靶向特性的丝裂霉素(mitomycinMM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olybutylcyanoacrylate,PBCA)纳米粒(MMC-PBCA-NP),并优化制备工艺,使其具有一定的缓释药物特征。方法用乳化聚合法合成MMC-PBCA-NP,用U7(76)表安排实验进行均匀设计,优化工艺条件。纳米粒径及其分布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试,用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粒形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波长365nm处测定纳米粒中MMC含量。结果TEM镜下,纳米粒呈圆形,无粘连,粒度分析仪测定平均粒径为79.89nm,跨距(span)为1.60,纳米制剂的载药量与包封率分别为6.58%与79.03%,远高于国外同类研究的报道,稳定性实验表明,于室温避光条件下,样品储存3个月,载药量与粒径无明显变化。体外累积释药实验表明,前12h释药达22.58%,稍有突释效应,随后基本呈线性关系,缓释达96h。结论该纳米制剂具有较好物理性能与体外缓释特性。
  • 论著
    刘瑜;吕万良;胡新;张华;张烜;王学清;张强
    2005, 39(17): 1318-1322.
    目的考察重组水蛭素跨膜转运的基本特点和影响因素,对转运的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为重组水蛭素肺部给药的体内评价打下理论基础。方法将蟾蜍肺泡膜作为肺液上皮体外模型,装在水平扩散池上,向给药池中加入荧光标记的重组水蛭素(FTTC-rHV2),在不同的温度、不同的给药池初始浓度、不同的转运方向的条件下测定表观渗透系数,同时考察给药池溶液中高渗透压、酸性pH、加入渗透促进剂或者代谢抑制剂时的转运情况。同时监测膜电阻的变化。结果FTTC-rHV2的表观渗透系数具有浓度非依赖性、温度非依赖性和方向非依赖性。酸性pH环境、高渗透压和吸收促进剂使表现渗透系数明显增加,而代谢抑制剂对袁观渗透系数没有明显的影响。3h内膜电阻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膜的完整性得以保持。结论重组水蛭素经蟾蜍肺泡膜的转运是一个非能量依赖、非载体依赖的被动扩散过程。
  • 论著
    李凌冰;张娜
    2005, 39(17): 1323-1326.
    目的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并结合药动学模型建立氯氮平缓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模型,应用此模型设计氯氮平非pH依赖性缓释片的处方。方法利用氯氮平缓释胶囊的体内数据与体外累积释放度数据建立体外累积释放百分数与体内吸收分数之间关系,再结合Wanger-Nelson方法建立体内吸收分数与血药浓度之间关系,从而建立体内外相关性。以此为基础,结合处方的体外释放数据,可预测所设计处方的体内数据。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处方组成与体内参数之间的关系。应用这种模型可设计具有预期生物利用度的制剂处方。结果预测所得血药浓度与实验所得血药浓度基本一致,设计的处方的生物利用度与要求一致。结论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并结合药动学模型建立缓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模型并应用于缓释制剂的处方设计是可行的。
  • 论著
    徐戎;陈汇;顾世芬;杨德隆;王萍;吴贵宝;李玲
    2005, 39(17): 1327-1329.
    目的研究健康人po更昔洛韦胶囊的生物利用度,并探讨食物对药物体内吸收的影响。方法18名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单剂量空腹po更昔洛韦国产胶囊或进口胶囊,或餐后po国产胶囊1000mg,采用HPLC测定其血药浓度,3P97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并对餐后与空腹服药的药动学参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更昔洛韦国产胶囊与进口胶囊比较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6.8±16.9)%,两制剂的AUC,ρmaxtmax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餐后与空腹服药比较,AUC,ρmax显著增加,tmax明显延长,两者差异极其显著(P<0.01)。结论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食物可显著增加更昔洛韦的体内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论著
    李国昌;杨军;陈志刚;周婷;陈勇
    2005, 39(17): 1330-1332.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正常人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是否存在民族间的差异以及与CYP2D6基因多态性是否有关。方法ELISA双抗体夹心法。结果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范围:汉族为18-665pg·L-1和0.04-106ng·L-1,维吾尔族为19~1020pg·L-1和0.05~112ng·L-1,哈萨克族为21~1014pg·L-1和0.11~94ng·L-1。结论TNF-α的浓度在汉族与维吾尔族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哈萨克族与维吾尔族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汉族与哈萨克族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TGF-β1浓度在汉族与维吾尔族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汉族与哈萨克族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 论著
    方韬;张励才;曾因明
    2005, 39(17): 1333-1334.
    目的观察一段时间连续全身应用复合维生素B(VitBCo)对大鼠福尔马林痛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VitBCo由VitB1,VitB6,VitB12按1:1:0.01比例配制,分别以50~200mg·kg-1腹腔给药。Ⅰ组为生理盐水+福尔马林组,Ⅱ组为VitBCo(50mg)+福尔马林组,Ⅲ组为VitBCo(100mg)+福尔马林组,Ⅳ组为VitBCo(200mg)+福尔马林组。Ⅰ组大鼠连续7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Ⅱ,Ⅲ,Ⅳ组连续7d腹腔注射VitBCo所有大鼠第7天腹腔注射药物1h后开始在左后爪底皮下注射0.37%甲醛100μL,记录各组大鼠第Ⅰ期(5~10min)、第Ⅱ期(15~70min)舔咬注射爪的时间;4h后分在膝关节水平截取双后爪,比较注射爪和对照爪重量的差异。结果与Ⅰ组比较,Ⅱ,Ⅲ,Ⅳ组大鼠第Ⅰ期舔、咬注射爪的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第Ⅱ期的舔、咬时间依次减短,但仅Ⅳ组有显著性差异;注射爪和对侧爪重量的差异依次减小,Ⅲ,Ⅳ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VitBCo可改善大鼠的福尔马林Ⅱ期痛和炎症水肿。
  • 论著
    李欢欣;赵春杰;沈艳霞
    2005, 39(17): 1335-1338.
    目的去除黄芪中残留的有机氯农药。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去除黄芪中残留的有机氯农药,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除毒前后黄芪中农药残留量,评价除毒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除毒前后黄芪中黄芪甲苷及相关组分的变化,评价除毒后黄芪药材的药用价值。结果正交设计L9(34)选出最佳萃取条件为:压力15MPa,温度60℃,萃取时间10min,流速55kg·h-1,残留农药去除率达87.6%(RSD=3.1%)。黄芪中黄芪甲苷的相对含量94.5%(RSD=2.6%),相关组分含量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去除黄芪中残留的有机氯农药,方法可行。
  • 论著
    焦正;沈杰;张明;仲艳;钟建泳;高志伟;钟明康;郁韵秋
    2005, 39(17): 1339-1342.
    目的建立HPLC测定人血浆中总的和游离麦考酚酸(MPA)及其代谢物葡糖苷酸结合物(MPAG)含量的方法。方法游离和总的药物含量测定的预处理方法分别采用超滤法和乙腈蛋白沉淀法。色谱条件:Kromasil C8(4.6mm×150mm,5μm);柱温:30℃。流动相:乙腈-0.1%三氟醋酸(55:45,pH2.2),流速:1.2mL·min-1。柱后添加0.2mol·L-1NaOH溶液,流速0.15mL·min-1。MPAG采用紫外检测,检测波长为295nm;MPA采用荧光检测,荧光激发波长342nm,发射波长425nm。结果血浆内源性杂质和常用合并用药对样品测定无干扰,MPA,MPAG的总质量浓度分别在0.~40和10~250mg·L-1,游离质量浓度分别在0.010~1.0和2.5~100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MPA,MPAG的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0%,样品提取后在24h内及3次冻融后稳定性良好。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MPA和MPAG的药动学研究及常规的血药浓度监测。
  • 论著
    杨广德;贺浪冲;杜娟;刘佳
    2005, 39(17): 1343-1345.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黄柏药材中盐酸小檗碱和盐酸巴马汀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运行缓冲液为50mmol·L-1Na2B4O7-CH3OH(85:15),pH7.0;操作电压14kV;检测波长265nm。结果在选定的电泳条件下,盐酸小檗碱和盐酸巴马汀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05~0.08和0.002~0.03g·L-1,r=0.9997和0.9985;方法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3%和99.4%,精密度分别为1.89%和2.21%。结论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具有准确、简便、快速的特点,可以用于黄柏药材中盐酸小檗碱和盐酸巴马汀的同时分析检测。
  • 论著
    陈璇;白小红
    2005, 39(17): 1346-1348.
    目的采用固相萃取-光化学荧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叶酸含量。方法叶酸血浆样品经LD605固相萃取小柱分离净化,在紫外灯下照射,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结果线性范围在0.100~100.0mg·L-1之间,方法回收率不低于79.4%,精密度(n=5)小于13.9%,检测限为0.2ng。结论本法具有准确、灵敏、选择性好、回收率高等特点,能满足临床常规血药浓度监测。
  • 论著
    韩凤梅;程明;夏启松;陈勇
    2005, 39(17): 1349-1351.
    目的研究乙醇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的基因表达谱,筛选乙醇肝损伤相关基因,并探讨其肝损伤机制。方法①将实验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与乙醇肝损伤组,分别提取2组小鼠肝脏mRNA,经反转录后分别用Cy3,Cy5荧光标记,获得2组动物来源的cDNA探针;②cDNA探针与联合基因公司BiostarM-141S小鼠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结果由扫描仪扫描并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乙醇肝损伤组有117条基因发生差异性表达(0.83%),其中46条基因表达上调,另外71条基因表达下调。结论利用表达谱芯片结合实验动物模型能大规模、高通量地研究乙醇肝损伤相关基因,对进一步阐明乙醇对肝脏的损伤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 论著
    蒋国平;谢海洋;郑树森;章爱斌
    2005, 39(17): 1352-1356.
    目的研究重组CTLA4Ig腺病毒对巨噬细胞活性及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初步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体移植前7d应用重组CTLA4Ig腺病毒,移植后动态观察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学分级、巨噬细胞浸润程度、细胞凋亡程度、移植物局部及受体外周血IFN-γ水平。结果应用重组CTLA4Ig腺病毒后,CTLA4Ig可以在移植肝局部稳定表达,并在移植术后3,5,7,12d各时点排斥反应病理分级、移植物局部巨噬细胞浸润和肝细胞凋亡指数均较排斥对照组显著减低(P<0.01);巨噬细胞浸润与排斥反应分级呈显著相关(r=0.696,P<0.01)。对细胞因子IFN-γ的检测表明,应用重组CTLA4Ig腺病毒后,移植物局部IFN-γ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受抑制,血清IFN-γ浓度在术后5,7,12d均较排斥时照组低(P<0.01)。结论应用重组CTLA4Ig腺病毒可以抑制IYN-γ表达,抑制巨噬细胞活性,从而减缓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抑制肝细胞凋亡,保护移植物功能。
  • 药事管理
  • 药事管理
    夏东胜;李馨龄;程刚;汤韧
    2005, 39(17): 1357-1359.
  • 药事管理
    郑英丽;方丽;顾德良;张宜梅;王莹;张正
    2005, 39(17): 1359-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