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庆祝《中国药学杂志》创刊70周年
    刘高峰, 陈孝, 张毕奎, 赵荣生, 敖海莲, 屈建, 张玉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22): 1993-2015.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22.001
    医院药学学科建设永远在路上。本文回顾新中国成立74年来医院药学发展经历的3个阶段:药品匮乏,粗犷管理;以药养医,供大于求;药学服务,创新驱动。医院药学部门主要任务由“找药”“进药”到“用药”,凤凰涅槃,蜕变重生。医院药学学科逐步产生新理论、新方法、新成就,学科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工作、结合临床开展应用研究、推广应用药学新技术、加强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医院药学的学术建制与发展:确立临床药学专业学制教育与培养临床药师、医院药学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引领作用、评选国家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探讨医院药学学科研究范围与建设内涵、出版医院药学学术期刊、专著及系列培训教材、开展医院药学学术活动与国际交流等;致敬一代代医院药学工作者执着坚守、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铭记老一辈医院药学专家的科学家精神。展望医院药学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加强临床药学专科建设适应临床医学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新型药学服务模式的药师,推进临床药学实践创新,提升药学服务质量,强化信息技术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发挥作用,医药协同技术创新满足临床药学服务需要。
  • 综述
    马欣宇, 徐蓓蕾, 宋辉, 胡扬, 孙向明, 李文兰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16): 1437-1446.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16.001
    灵芝是我国传统中药之一,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灵芝中主要含有灵芝三萜、灵芝多糖、甾体、蛋白质、核苷等多类化合物。灵芝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辅助化疗药物增效减毒,以及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等作用,能多途径、多靶点抑制肿瘤的发展,有效防治肿瘤。笔者就灵芝的化学成分、防治肿瘤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有助于筛选寻找灵芝防治肿瘤的潜在活性组分,推进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肿瘤防治新药。
  • 综述
    许子艺, 樊莉, 卢光照, 张鹰楠, 鲁莹, 张翮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20): 1814-1822.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20.002
    纳米颗粒在抗肿瘤作用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限制,其中,尺寸是影响纳米颗粒在肿瘤组织的渗透和富集,继而影响其疗效的关键因素。小粒径纳米颗粒对肿瘤组织的渗透作用强但滞留时间短,大粒径纳米颗粒在肿瘤部位的滞留性较好却不利于渗透进入肿瘤内部。为解决该矛盾,近年来研究者设计了一系列尺寸可调的肿瘤微环境响应纳米颗粒。本文对于这类尺寸可调纳米颗粒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纳米颗粒尺寸随肿瘤微环境内源性和外源性刺激而发生变化,使得纳米药物在肿瘤组织的渗透性和滞留性得到改善和优化,从而提高抗肿瘤作用。并对这类纳米颗粒在生物成像、光热治疗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并对其潜在挑战进行了展望。
  • 综述
    刘杰, 房文亮, 唐哲, 戴胜云, 连超杰, 乔菲, 过立农, 郑健, 马双成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17): 1533-1539.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17.001
    肠道菌群的失衡与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相关性,通过口服中药及其制剂可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使肠道保持相对稳态,同时肠道菌群也可对中药中的成分进行转化,既有可能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又有可能导致减效增毒的结果。笔者通过总结中药与肠道微生物相互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明确中药的肠道微生物调节作用研究,为中药的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支持。
  • 庆祝《中国药学杂志》创刊70周年
    王敬文, 王辉, 于锏茗, 刘骏炜, 韦庆超, 张烜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24): 2201-2208.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24.001
    药物制剂相关制备技术对药物制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文献分析,回顾近十年来制剂相关技术发展,针对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热熔挤出技术、药物纳米晶制备技术、包衣技术、3D打印技术及微流控技术进行综述,总结其发展历程、应用范围与特点等内容,为我国药剂学及相关领域药物制剂制备技术的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助力我国药剂学及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
  • 综述
    艾永建, 何梦崎, 梁琼麟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20): 1801-1813.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20.001
    纳米酶是一类既有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能,又有催化功能的模拟酶。近年来,由于交叉学科的爆炸式发展,关于纳米酶的研究呈指数性增长。为了突出纳米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成果,帮助相关研究人员了解纳米酶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本文概述了纳米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新进展。从纳米酶在疾病治疗和疾病诊疗一体化研究两个方面出发,总结了纳米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在疾病治疗领域,纳米酶用于肿瘤、炎症、细菌感染和心脑血管相关疾病治疗的应用研究。总结了纳米酶联合光声成像、磁共振成像与和光热成像技术等在疾病诊疗一体化领域的研究新进展。对纳米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综述
    路诗佳, 李国飞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16): 1447-1456.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16.002

    肝癌是常见的、致死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目前,肝癌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仍占主要地位。然而,传统药物在肿瘤组织浓度低或滞留时间短,难以发挥高效治疗作用。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的方法在肿瘤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基于肿瘤微环境特点开发的纳米递药系统已经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主力军。肝癌具有低pH、低氧、血供丰富、酶过表达、氧化还原水平高、免疫抑制强等特点,为构建多功能协同的纳米递药系统对抗肝癌提供了靶点。因此,笔者针对目前基于响应和调控肝癌微环境开发的纳米递药系统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进行综述,通过对比微环境和纳米递药系统对肝癌治疗的影响,为后续构建更具针对性的纳米递药系统治疗肝癌提供借鉴。

  • 综述
    张琦, 孙亚棋, 高敬林, 聂旭阳, 冯章英, 王明霞
    中国药学杂志. 2024, 59(1): 1-6.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4.01.001
    抗肿瘤药物毒性大,不良反应多,而脂质体剂型能够降低药物毒性,减少药物活性降解,是一种有前景的靶向载体。目前大多数抗肿瘤药物脂质体的药动学研究主要以总浓度为指标,但游离药物才是其体内真正发挥药理作用的部分,因此游离药物的分离和测定显得十分重要。其中样品前处理是脂质体给药后游离药物分离和提取的关键一步。笔者从抗肿瘤药物脂质体的常用检测方法、前处理方法及体内药物分析实例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脂质体类药物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 论著
    肖礼海, 王灼维, 郭箭, 夏钢, 王坚成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20): 1823-1831.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20.003
    目的 探究一种治疗用抗体偶联药物NCB001电荷异构体结构及其对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阳离子交换色谱对NCB001电荷异构体组分进行分离和收集,通过液质联用(LC-MS/MS)技术进行结构表征,并进一步考察其生物学活性。结果 分离获得的3种电荷异构体纯度较高(接近90%)、相对分子质量正确;3种电荷异构体发生翻译后修饰的位点相同,但与主峰相比,酸性峰中天冬酰胺的脱酰胺化修饰比例显著增高,碱性峰中重链C端甘氨酸缺失后脯氨酸的酰胺化修饰的比例明显升高,并且偶联毒素小分子药物比例明显降低;其他翻译后修饰比例无显著差异。同时,3种电荷异构体之间结合活性和细胞活性无显著差异。结论 电荷异质性不会影响NCB001的生物学活性,3种电荷异构体均应视为合格的药物有效成分。
  • 综述
    苏峰, 熊峰, 曹俊如, 储晓琴, 何广卫, 尹莉芳
    中国药学杂志. 2024, 59(4): 285-295.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4.04.001
    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已经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健康,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存在阻止了大部分药物进入大脑,这使得CNS疾病的治疗成为当今医学和药学领域的重大难题。纳米技术的出现使得药物具有穿透BBB的潜力,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药物的快速发展也给CNS疾病患者带来了曙光,但是纳米载体向脑部递药会遇到许多障碍,作为siRNA纳米载体进行脑部递送的条件也非常苛刻。本文主要综述了脂基纳米粒、壳聚糖纳米粒、聚乙烯亚胺纳米粒、树状大分子纳米粒、纳米凝胶、纳米胶束、纳米乳、外泌体、细胞、siRNA缀合物等作为siRNA脑部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及优缺点,以期探寻一种合适的siRNA纳米递送系统,用于BBB的穿透。
  • 综述
    王雪军, 李明娟, 张洁, 高欢, 杨根生, 丁宝月
    中国药学杂志. 2024, 59(5): 377-384.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4.05.001
    丝素蛋白(silk fibroin)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结构可修饰性、低细胞毒性以及无免疫原性而被广泛应用于抗肿瘤药物递送。抗肿瘤药物大都具有溶解度低、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差和靶外毒性高的缺点,因此,寻找和使用合适的药物递送系统解决抗肿瘤药物的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简要综述了丝素蛋白的结构、特点,丝素蛋白纳米载体的制备及其用于抗肿瘤药物递送的类型及研究进展,并综述了丝素蛋白纳米载体应用于光动力治疗、光热治疗以及基因治疗中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丝素蛋白作为抗肿瘤药物的递送载体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
  • 论著
    刘晶晶, 张众谋, 戴忠, 杨晶凡, 徐蓓蕾, 康帅, 马双成
    中国药学杂志. 2024, 59(1): 18-28.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4.01.003
    目的 建立一种适用于中成药中乌梢蛇药材掺伪问题的分子鉴别方法。方法 收集组方有乌梢蛇的中成药11种、乌梢蛇及其混伪品15种。对所有样品进行总基因组DNA提取,基于12S基因片段对乌梢蛇及其混伪品对比分析,根据差异位点设计乌梢蛇通用引物序列、特异引物序列以及荧光定量所用引物和探针,分别采用不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扩增乌梢蛇药材及中成药中乌梢蛇成分,优化反应体系并对方法进行耐受性和适应性的考察。结果 建立了乌梢蛇的特异性PCR技术,乌梢蛇正品均在200 bp附近处有一清晰条带,其他混伪品无条带。建立荧光定量PCR鉴别方法,适用于DNA含量低的中成药检测。结论 通过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可以有效鉴别乌梢蛇药材,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法可以有效鉴别乌梢蛇药材及中成药中乌梢蛇的真伪问题。方法具有特异、快速、灵敏的特点,为乌梢蛇及中成药中乌梢蛇药材的真伪鉴别提供参考。
  • 综述
    唐海玉, 李萌, 袁志翔, 何黎黎, 韩露
    中国药学杂志. 2024, 59(10): 857-867.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4.10.001
    水凝胶和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物理化学的多功能性,可以实现疾病触发的原位自组装和药物持续性或响应性释放。纳米颗粒的高靶向性和低毒性可显著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递送效率。然而,水凝胶和纳米颗粒在应用时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水凝胶具有机械强度低和难以递送疏水性药物等缺点,纳米颗粒具有脱靶效应以及在肿瘤的低蓄积和低滞留等问题。因此,将纳米颗粒掺入到水凝胶网络中可形成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系统,使水凝胶成为抗肿瘤纳米药物局部应用的储库,从而结合两种制剂的优势以产生协同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纳米粒-水凝胶复合递药系统的药物释放行为设计,并概述了纳米粒-水凝胶复合递药系统在抗肿瘤药物局部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瘤内和瘤周注射、皮下或肌肉注射、透皮给药和腔道内给药,为抗肿瘤新剂型和新制剂的设计提供思路和参考。
  • 论著
    黄瑞, 戴胜云, 吴东雪, 刘杰, 马双成, 郑健
    中国药学杂志. 2024, 59(10): 929-937.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4.10.010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50批紫草药材指纹图谱及6个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对50批紫草进行测定,采用Agilent 5 TC-C18(2)色谱柱,以乙腈-体积分数0.05%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75 nm,柱温30 ℃,并对左旋紫草素、乙酰紫草素、去氧紫草素、β-乙酰氧基异戊酰阿卡宁、异丁酰阿卡宁和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等6个萘醌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采用HPLC指纹图谱检测并结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建立紫草药材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和共有峰确认。结果 方法学结果表明,6个成分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6个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006%~0.237%,0.009%~1.759%,0.001%~0.129%,0.002%~0.625%,0.011%~609%,0.016%~1.712%,建立了紫草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9个共有峰,采用中药指纹图谱软件进行相似度拟合,发现50批紫草的相似度差异较大。结论 该研究建立的紫草HPLC指纹图谱和同时测定6个成分含量的方法简便、稳定、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为紫草药材的质量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论著
    魏赫, 李雪梅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22): 2098-2102.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22.013
    目的 探讨口服固体制剂工艺验证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相关药品注册申请提供参考。方法 汇总国内外药品监管机构发布的法规和指南中关于工艺验证文件的一般要求,进一步结合药品审评实际,分析口服固体制剂注册申报资料中工艺验证常见问题。结果与结论 工艺验证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支撑药品上市申请的关键性技术资料。药品生产企业和研发机构应结合产品具体情况及工艺特点进行详细研究,提升工艺验证质量。
  • 综述
    申春姣, 马银玲, 杨晓婷, 向柏, 赵锋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21): 1897-1905.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21.001
    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PDT) 是一种微创消融肿瘤的新手段。这种手段的优势是可以在对正常组织和器官产生最小副作用的情况下抑制肿瘤。近年来,将纳米粒子与光敏剂组合作为介导PDT的治疗制剂,在肿瘤治疗领域显示出了明显优势。在这方面,金、磁性氧化铁、石墨烯纳米颗粒及其他无机纳米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些材料与光敏剂以复合纳米粒的形式结合,降低了体内外正常组织的细胞毒性,改善了其在生物环境中的溶解度,提高了治疗效果。笔者介绍了PDT的基本原理,并总结了以上无机复合纳米材料在PDT中的应用,以期为构建更合理、更有效的整合无机纳米粒的光动力治疗平台提供参考。
  • 论著
    周谣, 王苗苗, 刘翰飞, 王欢, 赵兴, 林开琴, 李金玉, 娄华勇, 潘卫东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17): 1540-1546.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17.002
    目的 研究红花龙胆(Gentiana Rhodantha)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正相硅胶、十八烷基硅烷(ODS)反相硅胶、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方法对红花龙胆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纯化,并借助质谱法(MS)、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NMR)等现代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96孔板法测定所分离的化合物对青枯假单胞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 从红花龙胆中分离得到15个萜类化合物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E, 6Z)-2,6-dimethyl-2,6-octadiene-1,8-dioic acid(1),(2E,6E)-2,6-dimethyl-2,6-octadiene-1,8-dioic acid(2),(3S,6R)-dimethyloct-7-ene-2,3,6-triol(3),19-hydroxy-2,3-secours-12-ene-2,3,28-trioic acid 3-methyl ester(4),坡模酸(5),2α, 19α-dihydroxy-3-oxo-urs-12-en-28-oic acid(6),乌苏酸内酯(7),熊果醇(8),ilelatifol D(9),常春藤皂苷元(10),2α, 3β, 23-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11),2α, 3β, 23-trihydroxyoleana-11, 13(18)-dien-28-oic acid(12),齐墩果酸(13),熊果醛(14),2α, 3β, 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15)。结论 化合物1~5和7~10为首次从红花龙胆植物中分离得到,而化合物1~5和9为首次从龙胆属植物中分离鉴定。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3为新天然产物,并首次对其1H-NMR和13C-NMR数据进行了归属。抗菌活性测试结果发现,3个化合物(4、5和6)对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此外,化合物5还对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
  • 综述
    时杰, 余玥, 刘冰, 李文兰
    中国药学杂志. 2024, 59(6): 476-485.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4.06.002
    杂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萜类骨架的杂合型天然产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多样的生物活性,在抗菌、抗炎、抗肿瘤等方面均有所体现,成为天然产物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综述近5年真菌来源杂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基于生源特征归纳了其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将为新型杂萜类药物的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 综述
    陆青, 彭程, 姜晓, 夏新华
    中国药学杂志. 2024, 59(6): 486-490.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4.06.003
    经皮给药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但存在皮肤渗透率低、药效持续时间短、生物利用率低等局限性。为提高临床疗效,增加患者依从性,应用于经皮给药的脂质纳米给药系统开发受到研究者们的青睐。笔者对用于经皮给药系统的脂质纳米给药系统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经皮给药制剂的临床应用与脂质纳米给药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刘鹏, 曹端源, 罗金重, 谢赛赛, 刘婧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19): 1721-1730. https://doi.org/10.11669/cpj.2023.19.001
    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NDs)是一类引起神经细胞损伤或导致运动性、认知性功能障碍的疾病,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病理特征为患者大脑中出现异常折叠的蛋白质聚集物,目前缺乏积极有效的药物用于NDs的治疗。而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eolysis-targeting chimera, PROTAC)是一种双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它可以将靶蛋白和E3泛素连接酶招募形成三元复合物,然后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实现对靶蛋白的降解。理论上该技术有望靶向降解不可成药蛋白,因此在NDs研究中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目前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笔者对PROTAC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综述了其在NDs中的应用,并总结了PROTAC在NDs中应用的优势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