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6年, 5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6-03-18
      

    综 述
    论 著
  • 全选
    |
    综 述
  • 综 述
    赵存刚,黄文海,王尊元,沈正荣,马臻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最终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该病预后不良,目前尚缺乏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是特发性肺纤维化过程中关键的致纤维化因子,可促进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纤维细胞的活化和生成以及细胞外基质沉积等肺纤维化中的多个关键步骤。充分认识转化生长因子-β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笔者就近年来国内外对转化生长因子-β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的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综 述
    白艳,许芳,王天琳,孙艳,王瑾,王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临床分离率高,致病性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曾作为耐药革兰阴性菌治疗的最后一道防线,但随着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近年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逐年增多,并且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暴发流行的趋势,使得近年对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研究多聚焦于分子耐药机制、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有效抗菌药物选择等方面。笔者通过对近年来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分子特征及抗菌药物活性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旨在明确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分子特征研究现状,探讨其分子特征与抗菌药物活性是否存在的相互影响,以期为临床掌握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暴发流行菌株的分子特征,寻找出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探讨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不同分子特征与抗菌药物活性相关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 论 著
  • 论 著
    吴书敏, 闫强, 倪礼礼, 谢玉锁, 高留州, 刘英杰, 黄文龙, 胡国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发现抗菌氟喹诺酮向抗肿瘤活性转化的有效修饰策略。方法 以均三唑为氧氟沙星C-3羧基的等排体、通过缩环合反应设计了C-3噻二唑并均三唑稠杂环目标化合物(5a~5l,6a~6l)。用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化合物的结构,用MTT方法评价了目标化合物对体外培养的SMMC-7721、Capan-1和HL60 3种癌细胞株的抗增值活性。结果 合成了12个新型结构的C-3稠杂环目标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强于母体1和相应中间体硫醚酮5的活性,但弱于硫醚酮缩氨基硫脲化合物6的活性。结论 C-3稠杂环等排体的结构修饰值得进一步研究。
  • 论 著
    窦志华, 许波, 刘青青, 顾薇, 孟萍, 王征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茵陈蒿汤(Yinchenhao Decoction,YCHD)含药血清指纹图谱,并对含药血清中药源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Symmetry 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Security Guard Cartridges C18(4.0 mm×3.0 mm)保护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38和440 nm;以SD大鼠为供体,灌胃给药制备10批茵陈蒿汤含药血清,测定含药血清指纹图谱,建立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进行相似度评价;与空白血清指纹图谱比对,指认含药血清中的药源性成分;与各单味药含药血清指纹图谱比对,分析各药源性成分来源;与体外指纹图谱、对照品指纹图谱色谱峰保留时间及紫外光谱图比对,对各药源性成分进行鉴别。结果 238 nm和440 nm下10批茵陈蒿汤含药血清指纹图谱与共有模式的相似度分别≥0.904和0.903;两个波长下茵陈蒿汤含药血清指纹图谱标定药源性成分共有峰20个,其中6个为体外原形成分,14个为体内代谢产物;6个原形成分中的3个分别为来源于栀子的环烯醚萜类成分京尼平苷酸、栀子苷和来源于大黄的蒽醌类成分大黄酸,另外3个中的1个为来源于大黄的蒽醌类成分,2个为来源于栀子的西红花酸类成分;14个代谢产物中的1个为环烯醚萜类成分代谢产物,4个为蒽醌类成分代谢产物,9个为西红花酸类成分代谢产物。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茵陈蒿汤含药血清中药源性成分分析。
  • 论 著
    郑庆霞,马国需,孙照翠,吴海峰,许旭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猫须草[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Thunb.) C. Y. Wu]中的酚酸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树脂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从猫须草水提取物中得到1个具有新颖桥环[2.2.2]的酚酸类化合物1。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猫须草酸E。
  • 论 著
    印丽丽,刘晶,任翠莹,陈滢卉,姜珊,周云鹏,王洋,陈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羟地吗啉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K562细胞增殖抑制、诱导分化及凋亡的作用。方法 采用血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阳性对照药为伊马替尼(imatinib),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法测定羟地吗啉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软琼脂克隆法观察细胞增殖能力及羟地吗啉的作用;利用Wright-Giemsa染色法进行形态学分析;利用AO-EB双染法和DNA断裂法检测细胞凋亡机制。应用Western-blot方法从蛋白水平分析羟地吗啉对K562细胞P210bcr/abl蛋白的变化。结果 由细胞生长曲线可见,K562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活力,在传代后第3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羟地吗啉、伊马替尼对K562细胞的IC50平均值分别为5.81、596.88 nmol·L-1。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显示,21 d可以形成克隆,羟地吗啉的克隆形成抑制率为81.7%,K562细胞对羟地吗啉比较敏感。形态学实验结果 显示,羟地吗啉能够诱导K562细胞向正常的细胞分化。AO-EB双染法结果 显示,羟地吗啉能够诱导K562细胞凋亡。DNA断裂研究表明,羟地吗啉可以诱导K562细胞凋亡产生梯状DNA条带。Western-blot免疫印迹法表明,羟地吗啉可下调P210bcr/abl蛋白的表达。结论 羟地吗啉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羟地吗啉能够诱导K562细胞凋亡及向正常细胞分化。
  • 论 著
    陈永强,郑璐,刘军权,吕小婷,孙蕾清,徐晶,周忠海,陈复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糖原合酶激酶-3β抑制剂4,6-二取代吡咯并嘧啶(TWS119)体外抗肿瘤活性和对人γδT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4,6-二取代吡咯并嘧啶分别作用于人胃癌SGC-7901细胞和γδT细胞24、48和72 h后,用CCK-8法测定4,6-二取代吡咯并嘧啶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和γδT细胞增殖的影响及γδT细胞对SGC-7901细胞杀伤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4,6-二取代吡咯并嘧啶对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4,6-二取代吡咯并嘧啶对Bcl-2、p-STAT3和p-ERK1/2表达的影响。结果 0~8.0 μmol·L-1 4,6-二取代吡咯并嘧啶能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凋亡,抑制Bcl-2的表达,促进p-ERK1/2和p-STAT3的表达。而在γδT细胞中,4,6-二取代吡咯并嘧啶在0~4.0 μmol·L-1时能促进其增殖和对SGC-7901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促进Bcl-2的表达,抑制p-ERK1/2和p-STAT3的表达。结论 一定浓度的4,6-二取代吡咯并嘧啶能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同时能促进γδT细胞增殖和对SGC-7901细胞的杀伤活性,其机制可能与4,6-二取代吡咯并嘧啶激活Wnt信号传导通路及其对p-ERK1/2、Bcl-2和p-STAT3表达的影响有关。

  • 论 著
    杨佳, 程丽芳, 杨书, 胡青, 张倢, 宿露, 陈大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pH、还原双重敏感的基于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PAMAM)的纳米载体PSSP,用于联合携载化疗药物多柔比星(DOX)及耐药逆转剂依克立达(ELC),同时对其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的效果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采用红外光谱FTIR对载体进行结构表征;共聚焦显微镜考察载药纳米粒在细胞内的释药情况;流式细胞术和MTT实验分别考察联合载药纳米粒对乳腺癌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以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成功制备联合载药PSSP/多柔比星/依克立达纳米粒,并通过细胞实验证实pH、还原双重敏感性。共聚焦定位实验表明载体进入细胞后主要集中在溶酶体,在其酸性条件下促发释药并扩散入核。罗丹明123外排实验表明,依克立达可显著增加MCF-7/ADR细胞内罗丹明123的蓄积量。并且PSSP/多柔比星/依克立达纳米粒对MCF-7/ADR细胞的细胞毒性显著大于游离药多柔比星以及PSSP/多柔比星纳米粒。结论 多柔比星和依克立达联载纳米粒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的效果显著提高,且对肿瘤细胞的毒性增强,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抗肿瘤药物递送系统。
  • 论 著
    段炼, 卢钧雄, 钟询龙, 李国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辣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CAP-SLNs)考察其相应的理化性质,并将具有良好包封率和稳定性的固体脂质纳米粒用壳聚糖(CTS)进行包裹,通过大鼠体内结肠定位给药考察药动学。方法 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辣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对其外观形态、粒径分布、形态学、包封率等指标进行考察。结果 所得辣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18.89±25.0) nm,平均包封率为(38.56±2.6)%,平均载药量为(6.17±0.21)%;大鼠结肠定位给药显示,壳聚糖修饰的辣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CTS-CAP-SLNs)的AUC0-360 min为(243.63±61.46) mg·min·L-1,ρmax为(1.23±0.18) mg·L-1,较原料药辣椒素分别提高了1.81和1.95倍。结论 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辣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简单易行,稳定性好。用壳聚糖包裹后,在结肠定位给药的相关药动学参数能得到显著提高。
  • 论 著
    陈学梁, 袁誉铭, 张永红, 孙全, 张景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溴吡斯的明磷脂复合物纳米乳(PPNE),并初步对其进行体内外评价。方法 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溴吡斯的明磷脂复合物,采用伪三元相图法制备磷脂复合物纳米乳,考察其形态、粒径和Zeta电位、体外释放行为以及口服生物利用度。结果 制得的磷脂复合物纳米乳在电镜下为类圆形,粒径为26.16 nm,Zeta电位为-3.88 mV,磷脂复合物纳米乳体外释放行为与溴吡斯的明相近,磷脂复合物纳米乳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为溴吡斯的明的208.1%。结论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溴吡斯的明磷脂复合物纳米乳,方法简便,具有可重复性,为溴吡斯的明制剂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 论 著
    梁静, 周琳,罗立骏,张勉,曾令高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考察双氢青蒿素(DHA)差向异构体转化现象对含量测定结果 的影响,建立了双氢青蒿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UV法: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CAPCELL PAK C18 MGⅡ,4.6 mm×100 mm,3 μm)为填充剂;以乙腈-水(60∶40)为流动相;选用二甲亚砜作为溶剂;检测波长为216 nm;流速为0.6 mL·min-1结果 双氢青蒿素在0.505 35~50.535 μg(r=0.999 9)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与《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收录的含量测定方法相比,测定方法的精密度和测定结果 的准确性得到良好改善。为2015年版《中国药典》双氢青蒿素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所建立双氢青蒿素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高,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双氢青蒿素的含量控制。
  • 论 著
    王悦,李京,范慧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交联玻璃酸钠注射液中结合甲醛与游离甲醛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样品中用1.0 mol·L-1盐酸溶液高温水解后释放出的结合甲醛和不经水解的游离甲醛,经2,4-二硝基苯肼衍生后,分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条件:以C18(4.6 mm×250 mm,5 μm)柱为色谱柱,65%乙腈溶液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65 nm。结果 甲醛浓度在0.1~50 μg·mL-1内线性良好,线性方程为y=76 023x+7 069,相关系数r=1.000 0;检出限为0.001 μg·mL-1,定量限:0.005 μg·mL-1;游离甲醛与结合甲醛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2.9%和105.5%,RSD(n=18)分别为1.3%和3.0%。结论 该方法线性范围较宽,准确度高,可用来测定交联玻璃酸钠中游离和结合的甲醛含量。
  • 论 著
    王莹,金红宇,魏赫,孙磊,马双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金银花、枸杞子为代表性基质,建立了花和果实类中药材中187种农药多残留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方法,并应用于8种药材50余批次样品初步筛查。方法 依据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选择我国禁限用、高毒高风险及常用农药品种作为检测指标。实验过程中对提取溶剂、净化条件及色谱质谱条件都进行了探索和优化。最终方法经乙腈超声提取,石墨炭黑固相萃取柱净化,分别以气相和液相色谱分离,在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进行测定。GC-MS/MS和LC-MS/MS皆采用内标法计算以提高结果 的准确性。结果 以金银花、枸杞子作为考察对象,本方法在1~100 ng·mL-1之间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0 0;在质量比为5、20、100 μg·kg-1的三水平加标回收实验中,88%以上的农药平均回收率在70%~120%之间。结论 该方法检测指标针对性强,涵盖大部分中草药中的禁限用农药,检测方法快速、准确,适用于花类、果实类中药中农药残留的日常检测。
  • 论 著
    秦琼, 陈蓉, 雷伟, 边诣聪, 顾宝晨, 包健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影响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吸入给药装置依从性的因素,提高患者依从性。方法 收集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通过英国吸入给药七步法结合中国患者吸入装置使用情况,将吸入操作分10个步骤,分析患者依从性差的原因。观察两组装置依从性、不良反应、急性加重次数≥2 次的发作事件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评价后6个月,干预组的装置依从性提高了24.82%~35.09%;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了8.00%;急性加重次数降低了12.00%。结论 吸入给药装置依从性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急性加重次数有关。通过药师对吸入装置使用步骤进行干预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将其检测纳入用药依从性的评估是必要的。
  • 论 著
    孙秀波,铁远,陈晴,何祎晨,刘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及依度沙班)治疗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截止2015年5月,在Pubmed, Embase, Medline, Cochrane, ClinicalTrials.gov, 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中检索关于新型口服抗凝药与华法林对比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质量评价,使用Rev Man 5.3和Stata 13.1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随机对照研究,总计75 62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 显示,与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RR=0.90,95% CI(0.85,0.94),P<0.000 1]、卒中和体循环栓塞率[RR=0.86,95% CI(0.79,0.93),P=0.000 1]、严重出血率[RR=0.79,95% CI(0.74,0.84),P<0.000 01]及颅内出血率[RR=0.43,95% CI(0.37,0.51),P<0.000 01],而缺血性卒中率[RR=1.02,95% CI(0.93,1.12),P=0.71]和心肌梗死率[RR=1.02,95% CI(0.91,1.16),P=0.70]无显著差异。亚组分析降低了异质性,漏斗检测多数结局无发表偏倚存在,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 稳健。结论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优于华法林,前景广阔。
  • 论 著
    黄珊, 宋洪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临床药师参与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及药学监护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过程,结合患者疾病特点、用药史、药品不良反应等情况,建议医师选择合适的药物,提供个体化的药学服务。结果 临床药师利用药学专业知识配合基因检测等手段,协助临床医师为患者制定了个体化的给药方案,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结论 临床药师在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药学服务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在合理用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